作為業內資深人士,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院長劉勤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校友日活動上點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金鑰匙”——人機協同共生。
“人工智能誕生于1956年,就在最近五年,這項技術的迅速的發展態勢震撼了世人”,劉勤告訴記者,“人工智能的觸角早已伸向財務領域。截至目前,百度上“智能財務”的搜索結果已經達到879萬,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上有關智能財務的140篇文章中有60%是近幾年發表的,還有不少高校創辦了智能財務的專業方向。如果觀察一些實際的案例,你會發現從前我們認為無法智能化的一些財務分析報告現在都有相關的智能軟件予以實現,神經網絡技術則可以幫助我們迅速地判斷一個企業的財務風險情況。”
因此,劉勤認為,信息技術在會計領域應用已經來到了第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稱為會計電算化,處理對象主要是數據,第二個階段是信息化,處理對象是信息,第三個階段是智能化,處理對象是知識,也就是說現在已經進入對財務知識進行處理的時代。”
“我們財務人員都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為管理目的,總是采取各種措施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那么,會不會有一天因為機器人比我們自己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而把自己的工作葬送呢?”劉勤坦言,這是一個必須直面的問題,換個角度說,人類面臨著這樣一個選擇;用智能機器人取代人類還是使人自身變得更聰明。
在他看來,這不是一個單選題,人機協同共生才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也是未來智能財務發展研究的理想方向。
如何理解人機共生?劉勤表示,“辯證地看,一些崗位在消失的同時也有很多新的崗位在創建,例如知識工程師、信息建模師以及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咨詢師就是新創建的職業,實際上被消失工作的基本上是一個個個體,整個人類群體的職業還是在不斷發展的,我們需要比一比、看一看機器適合干什么、人類適合干什么,這是人機協同共生的基礎。”
劉勤進一步指出,人機共生系統的機制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它需要考慮幾個因素:人和機器的組織分工、流程配套、信息傳遞、系統銜接、風險管控、利益均衡、倫理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