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產業革命中,鄧中翰院士認為,中國制造必須加大技術攻關力度,借助我國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海量的數據優勢,打破“缺芯”瓶頸,實現“彎道超車”。
對此,寒武紀副總裁劉道福表示贊同,他認為在未來萬物相連的物聯網時代,小到一臺掃碼機器,大到自動駕駛汽車,每臺設備都將對人工智能芯片有需求,其差別只是在于算力的多少。
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也面臨不少挑戰。鄧中翰院士表示,芯片已進入后摩爾定律時代,有五大問題亟待解決,即如何兼顧大數據應用場景及小數據應用場景,如何以單芯片兼顧抽象邏輯思維與具象思維模式,如何同時處理傳統智能算法與深度學習算法,如何節省軟件開發時間,以及如何提升性能功耗比。
極戈科技聯合創始人張銘表示,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還沒全面爆發之際,人工智能芯片企業能做的事情是加速芯片的創新,唯有加速創新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應用到更多碎片化的場景中。
眾所周知,芯片行業準入門檻高,自主研發需要長期的技術積累,向國外采購也價格不菲,如何讓更多中小企業也能根據自身業務需求用上定制芯片?倪光南院士提出了開源芯片的概念。
“開源軟件當前已成為軟件業的主流,既然開源軟件很成功,我們是不是可以期望,依托這種模式的開源芯片在芯片業也可以取得同樣的成功?”倪光南院士表示,對于這個問題的答案,還需時間回答,但開源架構RISC-V無疑為國產芯片提供了一條捷徑。
倪光南院士表示,開源芯片設計有望將芯片設計門檻大大降低,以至于三五人的小團隊在3~4個月內,僅需幾萬元便能研制出一款有市場競爭力的芯片,從而促進芯片產業的繁榮,更好地支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數字經濟的發展。
為推動開源芯片生態環境的發展,倪光南院士介紹,經過9個月的籌備,11月8日“中國開放指令生態聯盟”已宣告成立,包括中科院計算所、清華大學、杭州中天微等企業和科研院所都已加入該聯盟,今后將加大自主創新力度,營造完善的生態系統,促進自主可控的開源芯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