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重慶的中科雲從科技在語音識別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最大的開源語音識別數據集Librispeech上刷新了世界紀錄,錯詞率降到了2.97%,超過阿裡、百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企業及高校原先的紀錄。
來自市經信委數據顯示,2020年重慶智能產業可達7500億元。不過與產業蓬勃發展相對應的是,人工智能產業的人才稀缺日益顯現。如何挖掘人才,打通瓶頸已經成為本土企業面臨的問題。
現狀
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巨大
剛剛從重慶郵電大學畢業的趙文(化名),如今已經拿到了一份令人艷羨的收入,每個月基本工資已超萬元,還不算福利補貼以及公司承諾的未來的股份期權。
一年前,即將碩士研究生畢業的趙文還在為自己未來從事的發展方向而猶豫,如今他已經堅定要在人工智能領域“扎根”。
談到計算機專業的同學,趙文說:“隻要是涉及數據挖掘、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智能推薦等領域,並且技術過關,今年工作隨便找,工資也高,年薪在三四十萬元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公司,新進員工薪酬比之前的學長還高。”
實際上,伴隨著人工智能的火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巨大。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獨角獸,重慶中科雲從科技感受到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的爭奪越發激烈。
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向本報記者介紹:“近兩年,人工智能類人才的供需是不平衡的,原因在於早期人才積累、沉澱較少,人工智能等新興行業在高校內部設置專業並不多。2015年開始,人工智能領域變得火爆,多家企業相繼涌進,企業人才競爭越發激烈。也是從那時,薪金變化一年上一個臺階,應屆畢業生月薪都是一萬元起,如果是算法工程師,年薪開出幾十萬到近百萬元並不鮮見。”
“目前,全世界擁有約25萬名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其中美國佔三分之二。據初步估計,我國每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在100萬左右。”湖南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朱文球表示。
在業內人士看來,人工智能領域,人才需求量呈幾何式增長,人才儲備主要由關聯度較高的行業跨界而來。“目前,人工智能在中國尚處於初期階段,企業在招聘時對人才的工作經驗會視情況放低要求,也會以高薪爭奪專業人才。”
前不久,騰訊研究院和BOSS直聘聯合發布《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全球AI領域人才約30萬,而市場需求在百萬量級。全球每年畢業於AI領域的高校學生約2萬人,遠遠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根據智聯全站大數據,2017年Q3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相較2016年Q1增長了179%,是2016年Q1人才需求量的近3倍。
國內科技巨頭高薪留人
高科技巨頭們都在爭相豪賭人工智能技術,幾乎所有的大型科技公司都有人工智能項目,他們願意支付高昂的薪資留住人才。
“典型的人工智能的專業人才,甚至包括剛從學校畢業,取得了碩士或者博士學位的畢業生,以及那些即使是本科但有過幾年的相關經驗,都可以獲得數十萬年薪或者公司股票。”重慶一家獵頭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來自《白皮書》的數據顯示,過去3年中,AI相關崗位平均招聘薪資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長。到2017年,人工智能崗位平均招聘薪資已達2.58萬元,遠高於一般技術類崗位。從薪資分布上看,近八成崗位招聘薪資超過2萬元,五成職位招聘薪資突破3萬元,還有1.9%的企業更是開出5萬元以上月薪吸引頂級人才,而標注的月薪還只是薪酬福利的一部分。
“我們注意到,BAT等企業幾乎50%人工智能崗位的職位描述上會提到為員工提供股票期權,部分巨頭更是會將解決戶口作為吸引牛人的重要手段。可以說,為爭搶優秀人才傾其所有已成為所有AI公司正在做的同一件事情。”智聯招聘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高薪留人外,為了挖掘人才,國內科技巨頭企業也開始人工智能人才布局,早在2014年,阿裡就成立了AI研究機構iDST募集全球頂級科研人才。2017年,阿裡宣布啟動“NASA”計劃,在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儲備核心科技﹔百度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建大數據創新人才平臺、開設人工智能班,2017年,百度與中國科學院大學共同簽署“百度-中國科學院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人工智能等多個科研領域展開合作,合作形式包括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資源共享等方面。
就在上周,重慶雲叢科技與重慶郵電大學簽署協議,共同打造“機器視覺智能聯合研究院”。雙方將依托聯合實驗室,在“工業互聯網與工業視覺”、“智能駕駛”等領域開展科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和教學實踐活動,以及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
困局
重慶AI高端人才稀缺
近年來,重慶著眼本地資源,牢牢把握智能化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雲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產業,搶佔智能產業未來發展的制高點。市經信委相關人士介紹,目前重慶人工智能產業正處於加速發展的黃金階段,在中科雲叢、凱澤科技等骨干企業的帶動下,我市依托兩江新區、南岸區、永川區等產業集聚區,圍繞基礎技術、人工智能硬件和應用等三大核心環節,加快基於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視聽覺、生物特征識別、新型人機交互、智能決策控制、計算機深度學習等應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
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發布,人工智能逐步由科技研究走向行業應用,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來自市經信委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智能產業相關企業3000戶左右,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約有900戶。
不過,由於企業對於人工智能人才的招聘門檻相對較高,碩士甚至成為最低門檻。目前來看,在人工智能領域,重慶高端人才比較稀缺。
來自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完成的《重慶市智能產業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全市規模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43%,高於全國平均9.7百分點,長安汽車、紅江機械先后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隨著智能制造水平的大幅提升,我市相關人才需求正在加大。
就在前不久,雲從科技宣布完成B+輪融資,估值超過200億元。作為國內致力於運用計算機視覺、大數據等技術打造人與行業交互入口的人工智能頭部公司,雲從高速發展的業務也受制於人才稀缺的困惑。
“目前公司在算法、大數據等領域很缺人,我們的高端人才大多是從蘋果、微軟等美國公司引入的。目前公司技術團隊已經有700多人,但依然人員不足,還需要大量的算法工程師和技術開發人員。”雲從科技相關負責人坦言。
實際上,與雲從科技一樣面臨人才緊缺的不止一家。重慶漢莎科技是一家從事互聯網建設和多媒體應用的科技公司,創始人鄧輝表示,公司從今年開始準備在AI領域布局,但是算法工程師等核心人才很難找,他為此想了很多辦法,最后隻能暫時放棄這一想法。
重慶人工智能協會相關人士表示,在培育人才方面,我市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靠高校,但是本地高校智能產業學科實力較弱,培養人才的總量不足。
《報告》也顯示,目前我市人才引進激勵不足,僅有《重慶市引進高層次人才若干優惠政策規定》和《引進海內外英才“鴻雁計劃”實施辦法》兩項市級引才政策,出臺以來共引進約800人,其中,智能產業領域的僅有80多人,在緊缺實用人才方面,目前尚無專門的引才政策。
“雖然我市在數據積累和傳統產業基礎上有一定的優勢,但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整體上的人才儲備、水平還比較落后。”重慶人工智能協會負責人表示,人工智能是一個包括計算機、物理等多學科理論交叉的集合體。“無論是研究開發領域,還是應用落地領域,人工智能各個環節對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這將成為制約我市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
破局
“科教+產教”融合培養人才
前不久,我市印發的《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到2020年,重慶大數據智能化創新驅動引領發展作用將顯著提升,智能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大數據智能化應用更加廣泛深入,基本建成國家重要的智能產業基地和全國一流的大數據智能化應用示范之城,打造“數字經濟”先行示范區。
面對人工智能行業遭遇人才短缺、師資力量有限等瓶頸,增量人才培養的動作已經悄然開展。去年以來,一批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高新技術專業在高校間開啟了一波興建潮。2018年2月重慶郵電大學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掛牌成立。目前,學院有“智能科學與技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本科專業,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學位點下設人工智能研究方向,2018年已招收人工智能領域碩士研究生135人、本科生新生300余人。
重慶人工智能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產業快速發展階段,光靠高端人才帶動、高校長時間的學科培養,難以適應巨大的人才需求。高校和企業之間的產學研合作需要進一步加強,政府也要鼓勵培訓機構和企業緊密開展培訓,促進人工智能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可以鼓勵企業與重慶大學、重慶郵電大學等高校以及科研機構,通過再教育深造、委托培養、定期培訓等方式,加快形成聯合培養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前布局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智能類新工科專業,完善智能專業課程模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