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在香港時間周三上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表示,總體而言,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會帶來13萬億美元的額外全球經濟活動,使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引進蒸汽機等其他變革性技術不相上下。該研究所的模型預計,到2030年,大約70%的公司將采用至少一種人工智能,而且很大一部分大型企業將使用全方位的技術。
人工智能使用大型數據集和算法來模擬人類行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美國和中國,都在競相對這項技術進行大量投資。麥肯錫報告指出,特別是北京,已經將人工智能作為其2020年五年計劃的一部分,并希望到2030年成為該技術的領導者。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駐上海高級研究員Jeongmin Seong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如果沒有人工智能,中國可能面臨實現其目標增長率的挑戰。”他指出,中國的勞動生產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經濟正在向依賴消費型轉變。Seong說,他預計人工智能將對銷售和營銷產生重大影響,這可能會促進消費者支出。他還預測人工智能將為供應鏈和制造業帶來顯著回報。麥肯錫的報告闡述了人工智能將如何通過多種渠道影響經濟,包括幫助或增加勞動力、替代勞動力、擴大現有產品和服務、增加全球數據流和創造財富。
但是報告指出,這項技術的實施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公司和社會重組成本,并且會擾亂就業,減少消費。野村證券首席日本經濟學家Takashi Miwa在周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提高生產率、節省勞動力的技術對世界所有經濟體來說都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他說,人工智能等技術可能會導致收入更大的不平等。
麥肯錫的分析發現,那些將自己定位為人工智能領導者的國家—主要是發達經濟體—可以獲得比目前水平高出20% 至25%的經濟利益。報告稱,新興經濟體可能只會獲得其中的一半。
“這種不平等不是給定的,”Seong說。“未來取決于我們如何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