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關注的是,商湯科技、深醒科技、依圖科技等AI公司近期也完成了新一輪融資,融資金額介于數億元人民幣至數億美元之間。
市調機構Forrester估算,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的投資金額同比增長更是達300%以上。未來數年,該領域的投資仍將保持爆發式的增長態勢,包括中國在內。
中國在2012年-2017年的AI投資金額約達1314億元,與美國相當。不過,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投資呈后發趕超態勢,無論投資額還是投資增速已開始明顯超越美國:2017年,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總額高達582億元,較2016年上升65.3%,投資額及其增長率均領先美國。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版圖
而在這個領域里面,你們會發現似乎都有阿里巴巴的身影。
譬如商湯科技已經成為阿里巴巴智慧城市項目的主要合作伙伴。前者主要在智能監控、智能交通、城市管理上為阿里巴巴提供技術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大的產品矩陣。同時,商湯科技會將自己的深度學習技術形成一個技術框架提供給有需求的城市。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全資收購了杭州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也陸續投資過寒武紀、Barefoot Networks、深鑒、耐能(Kneron)、翱捷科技(ASR)等芯片企業。投資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在阿里巴巴內部被賦予一定的戰略意味。
至于阿里巴巴本身,僅與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大動作就有5次:iDST、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NASA計劃、阿里云參與搭建的“工業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阿里云與清華北大一起搭建的大數據系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可以說“由內而外”,阿里對于人工智能的布局既深又廣。
可以發現,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進行投資布局的目的非常明顯:通過投資該領域中不同方向的公司,構筑出人工智能的整體生態,包括技術、芯片等層面。通過這個生態,阿里巴巴得以用一個更加快速的模式獲得自己所需要的前沿技術,從而避免了長期投入所帶來的時間成本。
激進投資的背后
有投資人如此形容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投資策略:“激進、看不懂”。在投資人眼中,阿里巴巴的業務所需要的技術,似乎并不需要通過如此大規模的投資來實現。先后投資曠視科技和商湯科技,看起來很像是一次重復操作。
但這可以被看作是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占坑”行為,當自身的投入比較少時,通過外部投資卡位或許是唯一可行的選擇。
一直以來,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尤其是視覺識別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算突出。在2015年-2017年這三年中,阿里巴巴在CVPR(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以及ICCV(國際計算機視覺大會)兩大視覺識別領域的國際級學術會議上,合計只發布了8篇論文,少于騰訊的21篇和百度的18篇,距離商湯科技等專注于這一領域的企業更是有著較大的差距。
對于商湯科技而言,選擇接受阿里巴巴的投資,除了“站隊”之外,自身的發展是更加重要的考量因素。因為,即便是細分領域的初創企業可憑借專注度獲得先發優勢,但大企業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后來居上并不困難。
一名微軟內部人士提出,對于體量較小的初創技術企業而言,如何盡快將技術落地,轉化為商業價值,從而使自身能夠持續向前發展,是比獲得融資更為重要的事情。
對于現在的商湯科技而言,已經很難遠離資本漩渦,所能做的便是順著流動的潮水繼續發展,同時避免成為巨頭的木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