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跨越式發展:購買社會服務促未檢心理幫教專業化
目前,檢察機關未檢部門人員編制雖少,卻承擔著轄區所有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任務及涉訴未成年人案件的所有工作,包括心理輔導幫教。面對人數眾多的未成年幫教對象,未檢部門檢察官們不僅分身乏術,而且由于缺乏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專業背景和執業資質,難以對涉罪未成年人形成長效系統的關護和幫教規劃,對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的方式往往過于簡單而流于形式。為解決這些問題,檢察機關可挖掘地區教育資源優勢,以購買社會服務的模式,建立專業心理輔導團隊,對涉罪未成年人開展社會調查、心理疏導,以實現幫教方案的“私人定制”。如黃岡市人民檢察院通過建立檢校合作機制,委托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司法心理學教師、國家心理咨詢師等專業團隊對涉罪未成年人、被害人進行心理評估和疏導矯治,不僅大大緩解了未檢部門的壓力,也極大地提升了未成年人心理輔導的品質和效果。
檢校合作機制掃除了未檢心理幫教進程上的專業化障礙,實現了未檢工作的第一級跨越式發展。但同時,這種線下輔導合作機制也存在一些新的問題:一是輔導時空受限,不僅拉高了交通食宿成本,也降低了輔導頻次和效率。線下個體輔導中,輔導老師通常在一個主題下對一名未成年人會進行6到8次輔導,每周一次,每次工作時長50分鐘。但輔導老師從武漢到黃岡路途往返平均至少需要花費3個小時,遇上未成年人居住地交通不便,為一個輔導對象路途奔波7到10個小時更是常有的事兒,不得已只能將部分輔導對象的輔導頻次調整為兩周一次。二是輔導信息傳導不暢,輔導卷宗歸檔分析利用率低。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輔導絕不是談談話那么簡單,其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輔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輔導過程中社會調查內容是否詳實。但目前輔導老師受時空所限,只能通過檢察官了解相關信息,無法獲得家庭、學校、社區、村委會等一手信息。此外,輔導結束,大量的心理輔導檔案難以得到綜合的分析和歸檔,而這項工作對于評價每個特定輔導對象的心理輔導效果和總結某類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都具有重要意義。解決這些問題,單靠此前的機制體制改革已難以奏效,必須借助科技創新的車輪,通過網絡移動平臺的應用彌補線下輔導的短板。
二級跨越式發展:線上輔導促未檢心理幫教規模化
可以說,線上與線下心理輔導同時進行,優勢互補和雙輪驅動,實現了未檢幫教工作的第二次跳躍,其所蘊藏的科技威力不容小覷。以黃岡市人民檢察院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及其他科技公司正在共同研發的“一檢傾心”幫教APP為例,其優勢可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打破了時空限制,提高了輔導效率。APP設計開發了線上心理輔導功能,輔導老師可隨時隨地通過APP手機端或電腦端進行實時輔導和延時輔導,前者通過實時視屏連線進行,后者通過留言等方式對輔導對象或者潛在輔導對象的心理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線上輔導不受交通等客觀條件的制約,擺脫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保證對輔導對象每周一次不間斷輔導。其二,輔導對象全覆蓋。輔導老師通過線上輔導節省出的大量路途時間和成本,還可以惠及更多輔導對象,可涵蓋除涉罪未成年人和被害人以外、存在一般心理問題或嚴重心理問題的其他未成年人。不同類型的用戶注冊界面和通道不同,輔導內容和目的也更有針對性。其三,快速建檔,數據加密。APP通過音頻、視頻、文字等多種方式對心理輔導進行記錄和加密處理,案件中涉罪未成年人的社會調查報告、心理量表及測評報告等檔案數據可快速歸檔、方便查詢和打印。此外,線上心理輔導還有助于建立積極、信任的咨訪關系,消除輔導對象特別是未成年被害人及家人每次面對面咨詢時的一些顧慮(如性侵案件被害人對個人形象及隱私的特別要求),讓他們有更多的安全感,進而敞開心扉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與困惑表達出來。
三級跨越式發展:人工智能促未檢心理幫教智能化
為打造“智慧未檢”,檢察機關還可以在發展線上心理輔導的基礎上,依托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一步探尋未檢幫教信息化建設的更高形態。即在尊重少年司法工作規律和檢察權運行規律的前提下,將未檢心理輔導與人工智能相結合,為未檢幫教工作實現第三次跨躍式發展作好準備。
盡管當前技術的發展尚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機器的自我學習能力——即深度學習能力還不強,人工智能應用開發還處于數據采集、算法編程、實驗矯正階段。但在心理咨詢領域,人工智能產品早已嶄露頭角。比如,基于認知行為治療(CBT)框架設計的Woebot,不僅可以通過文字識別咨詢對象的語言含義和情緒表達,還可以與其自動對話。現有研究證明,其在減少參與者抑郁癥狀方面療效顯著。再如,作為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智能機器人索菲亞,不僅擁有橡膠皮膚,還能夠通過傳感器調動自身臉部“肌肉”,展現出驚訝、恐懼、高興等62種面部表情,并將“表情”配合自己的語言進行展示。其“大腦”中的計算機算法還能夠識別參與者的面部表情,實時捕捉參與者情緒表達信號,與其進行眼神接觸和交流。
相信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進行未檢心理輔導所體現的技術引領優勢,至少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人工智能心理輔導系統可以更精確地診斷預測未成年人的行為傾向,幫助輔導老師完成輔導對象的初步篩查,并對問題診斷給出測量性建議。其次,系統可以與未成年人進行常規的人機對話,識別并歸類他們的認知偏差,緩解或釋放他們的負向情緒。在大數據的平臺上,每個案例都將在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的前提下成為人工智能系統自我復演學習的素材,進而使系統累積足夠的經驗和應對技能,輔助完成未成年人常規性的心理援助工作。再次,人工智能心理輔導系統的輔導時間更加及時靈活,可以滿足輔導對象每周7天、每天24小時陪伴要求,形成24/7工作模式。最后,人工智能系統具有更加便捷高效的建檔存檔功能和更加安全的轉介功能。網絡移動平臺雖然能將紙質文檔轉化成數據文檔,但數據的整理和上傳還是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人工智能借助語音識別、文字識別、視頻記錄系統等可對產生的所有數據進行收集;經過編程和學習,自動將所有數據按照要求的格式進行整理和歸檔。根據權限,不同主體如輔導老師和檢察官、法官等可直接向人工智能系統發出數據轉介指令,系統根據主體身份將權限內的數據直接進行加密轉介,這將省去大量溝通和協調事項,并保證了數據的安全性和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