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Camp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高校AI人才國際培養計劃的一部分,由教育部、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北京大學聯合主辦,北京前沿國際人工智能研究院協辦。此次DeeCamp吸引了全球600多所高校,7000多名學生角逐300個培訓名額。在5周的時間里,圖靈獎獲得者約翰·霍普克羅夫特(John Hopcroft)、創新工場CEO李開復、深度學習“大牛”吳恩達領銜的明星導師對學生們進行AI技術的培訓與實戰,
“我們希望把這個項目打造成為中國高校AI培養體系試驗田。”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王詠剛表示,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高速發展,怎樣培養更多能夠符合當下發展需求的人才,逐漸成為中國人工智能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問題。
AI人才太封閉
對于人工智能這樣高技術含量的領域來說,“得人才者得天下”。高盛2017年11月發布的《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分布》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新興人工智能項目中,中國占據51%,數量上已經超越美國。但全球人工智能人才儲備,中國卻只占5%左右。“一才難求”的情況成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最大短板。目前,國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供不應求,高端人才儲備存在很大缺口。加強AI人才培養,成為發展的迫切需求。
人工智能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和交叉性特色的學科,在高校現有的學科體系下,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活動大多散落在計算機、控制、統計等多個一級學科中。結果是這幾個專業的學生都學到了一些相關知識,但都不完整。
“智能專業課程不是重點學習內容,學時占比也較少,存在著高開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的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技術人才的培養。”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楊放春曾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中國人工智能的應用方面,企業遠遠走在學校前面。人工智能不僅僅是自然科學和工程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包括人文方面的知識,是一個綜合性的體系。”談及當下AI的發展,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楊曉春坦言,要滿足企業的發展,滿足產業技術的發展,我國的人才供應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楊曉春的觀點得到了王詠剛的贊同。在王詠剛看來,AI人才一定會有不同的類型,有的做純科研,有的做應用,“但是目前產業里更需要的是AI商業化人才、AI工程化人才,有綜合的眼光,才能夠把AI的科技和工程化的場景很好地整合在一起。”
王詠剛認為,一方面我國的AI產業蓬勃發展,正處于一個迅猛的上升期;另一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在產業方向上和結構上的不均衡。他表示,我國的AI發展多是數據應用場景和商業模式驅動的AI發展,不同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科技驅動的AI發展模式,由此我國的人才積累和需求也和美國有所區別。
“一方面,我們缺少頂級的AI領軍人才;另一方面,我們缺少把AI技術應用到實際商業場景中,能夠和中國的互聯網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結合得非常好的AI商業化人才。”王詠剛說,AI人才要有扎實的基本功,要有對前沿技術的跟蹤能力,然而,目前一些AI人才太封閉了,往往只局限在自己研究的小領域。
如何補差距
騰訊研究院發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的頂尖高校基本由美國包攬。目前,全世界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其中,美國168所,占據45.7%;中國20所,占5.4%。而在AI領域學術能力全球高校Top20榜單上,美國有14所上榜,中國有3所高校上榜。
“美國的AI高端人才培養因為有多年的積累和底蘊,有高校、政府、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有投資和被投企業之間的各種產業鏈,其生態環境的成熟,將其推上了高端人才培養的高地。”王詠剛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我國在AI技術、AI基礎算法,包括數學的知識、計算機科學知識等方面并不落后,“中國的高端AI人才培養剛剛起步,并沒有美國那樣成熟的體制和路徑設計。但是現在無論政府、高校還是企業,都在努力彌補生態環境的不足。”因為有巨大的人口基數和人才級數,王詠剛相信經過一段時間,中國會趕上來。
楊曉春認為,未來必須搭建一個公共平臺,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其中。“過去企業更側重于自己的利益發展和技術發展,沒有看到人才發展這么一個重要的環節。通過DeeCamp這樣的嘗試,企業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他認為,在人才培養上,企業和高校應該攜手,要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之中。如果不參與其中,企業很難把握前沿技術動態,從而帶動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