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以來,我國先后出臺了《“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在一系列的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帶動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已經初上“云端”,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呈現出逐年遞增的發展態勢。
工信部近日表示,今年以來,國內多個省市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在工信部和各省市聯合推動下,該產業正在逐漸形成規模。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達到了216.9億元,比2015年增長了52.8%。
加速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海量的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獨特優勢。據統計,截至2017年,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國際科技論文發表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要突破。
今年以來,廣東、天津、遼寧、黑龍江、福建、安徽等多個省市已經相繼發布了人工智能規劃,“人工智能+”產業應用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騰訊研究院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目前累計融資額為635億元,為全球總融資額的33.18%,僅次于美國的50.10%,高于其他國家合計占比的15.73%。
“花”落何處 產業應用在務實中尋找突破
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取得積極進展,產業技術創新加速推進,行業應用持續深入,產業集聚初步顯現,不少領域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甚至已實現領先,產業整體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下一步,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應基于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技術積累、行業融合應用、人才隊伍等面臨的突出問題,務實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眾所周知,我國語音識別、視覺識別技術在業界領先,因此部分優秀企業利用技術優勢和戰略部署,務實前行、率先在相關領域“開花結果”,打造從人工智能技術、整體解決方案、開源平臺到硬件和產業應用的完整生態體系。
按照《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到2030年共分三步走。第一步,也就是到兩年后的2020年,人工智能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人工智能產業競爭力進入國際第一方陣,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還要培育若干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
專家認為,在目前的人工智能發展階段,務實是最好的途徑。人工智能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人才密集的行業,與互聯網的業務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有所不同的是,它需要落實軟硬件的方案,真正解決受眾需求,以商業化落地能力求生存,促企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