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次大會所發布的《2018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地圖》表明,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重點支持下,各地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規劃與布局。到今年6月,國內人工智能領域初創企業已有592家,在國際上排名第二。今年,預計人工智能投資近66億元,將比2016年超過65%左右,全年核心產業規模也將超過700億元。
吳江區委副書記、區長李銘在接受記者采訪介紹,近年來,吳江在發展人工智能產業上先行一步,并注重與現有重點產業融合,通過實施智能工業“155計劃”,目前,已樹立105家智能工業示范企業、502家試點企業、引進工業機器人超過4000臺,建成江蘇省級智能車間51家,智能工業整體發展水平走在前列。
“目前,我們正在打造智能制造‘升級版’。可以說,產業發展處于關鍵之時,能不能實現從‘率先跑’到全面‘領跑’,都必須依靠科技人才。因此,政府必須要出臺人才政策,搭建科技人才合作平臺,吸引更多的人才,解決人才不足難題。”李銘說。
業內人士透露,我國目前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語音識別、機器人、自動駕駛等,以北京、深圳、上海為三大中心。目前,在人工智能產業對人才需求很大。去年,人工智能產業人才需求比上一年增長超過200%。
目前,從整體來說是,一方面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大,而另一方面高校在培養人工智能領域所需的人才上,已存在嚴重的“脫節”。人工智能產業人才缺口大,致使許多企業招不得合適人才,有的企業花了大價錢引進了國際先進的裝備,卻因缺乏人才有的用不好,甚至用不起來。
專家呼吁,國家和地方在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的規劃與布局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體系,要逐步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要建立產教融合綜合實踐平臺,滿足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
專家還認為,機器人、軌道交通、智能裝備等產業發展,都離不開高技能人才。學校要積極迎合產業發展,要加快新工科產業學院建設,主動調整專業設置,通過深化產教融合,開展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涵蓋專業規劃、教學設計、教材料開發、課程設置、項目實踐、實習實訓等內容,培養出人工智能及"人工智能+X"方向的特殊人才,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加快‘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