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上崗” 提供智慧服務
太原市杏花嶺街一家火鍋店里,機器人“旺仔”正在為客人點菜,滿足客人的需求;五一路某教育機構,機器人“毛毛”正在教孩子們唱歌、學英語;親賢街一家金融機構網點,機器人“小賢”正在向客戶介紹金融產品及理財業務,引導客戶高效辦理業務……5月28日,記者走訪發現:目前,智能機器人已在全省多行業“上崗”,提供優質服務。 “智能機器人是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應用,它搭載了人工智能交互技術,整合了人體紅外傳感器、人臉識別、聲紋識別等技術,最終通過語音控制完成指揮。”太原森宇科技公司負責人趙宇是機器人“小美”的設計者,他介紹,公司研發的機器人已被應用到餐飲、教育、金融等服務行業,目前將關注點放到了特殊人群,朝著居家養老和兒童陪護教育的方向發力,并推出“私人定制”,可以根據客戶個性需求選擇不同的功能。 不僅是服務行業,稅收、交管等部門也陸續引進智能機器人。“您好,我是小豆,有什么問題就盡管向我提問吧!”陽泉市城區辦稅服務廳里,白色機器人“小豆”為前來辦稅的市民答疑解惑,并按照設定好的線路引導辦稅。網友@冰藍狐說:“稅收政策、辦理業務所需材料和辦理流程對答如流,‘小豆’棒棒噠!”2018年年初,晉城市公安交警支隊引進一批“公安交通管理智能服務機器人”,機器人與公安網和銀行聯網,只要攜帶行駛證、駕駛證、身份證和銀行卡,就可以一次性將交通違法處理完畢,且24小時全天在崗,辦理業務方便快捷。 隨處可見的智能機器人,讓更多市民的服務體驗提檔升級。
人工智能技術“落地” 優化智慧生活
近年來,人工智能逐步在家居、教育、電力等專業領域大顯身手,提升該領域技術水平的同時也為人們生活帶來便捷和優質體驗。 一架無人機、一個音樂花盆、一套智能澆灌裝置……80后太原白領李錦是位人工智能愛好者,2016年喬遷新居時安裝了智能家居系統。手指一觸解鎖開門,燈緩緩亮起自動調節模式,窗簾徐徐向中間合攏,空調溫度調節到26℃,音響隨著指令播放起音樂……5月29日,李錦向記者一一展示“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優質體驗,李錦告訴記者,每一樣東西都讓他的生活增添一份樂趣。 “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就說如今用水用電,停水停電的現象少了,也很少出現電壓不穩導致電器損壞的現象。”5月25日,太原市上馬街一社區居民孫春容在月度社區座談會中說。這種體驗背后,是國網山西電科院電力系統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山西)輸變電健康數據分析、設備成像識別診斷等技術的保駕護航。 電力系統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山西)相關負責人介紹,實驗室在特殊成像技術、圖像識別以及異常診斷方面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目前主要服務于電網運行、維護、環境監測。此外,實驗室開發的系統與設備也可用于健康、文化、智慧城市建設等社會公共領域。 同樣,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也有不斐的成果。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上崗”一年,完成近200例手術;晉城大醫院“AI人工智能覓影系統”上線運行兩月以來獲不少好評,系統可為患者提供食管癌、胃癌、肺結節、青光眼等疾病的早期篩查,為醫生做診斷提供有益參考,優化就醫效率。 太原師范學院院長梁吉業表示,“越來越多的市民正在享受到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發展紅利。”
未來前景可見發展機遇需把握
雖然智能機器人已逐步進入各行業和百姓家庭,但受眾“不懂你的好”的尷尬仍然存在。“目前,人工智能發展仍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未來無論是科研還是應用,都將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應該抓住機會。”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趙曉光表示。 記者了解到,2017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要著重在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智能翻譯系統、智能家居產品等八大人工智能領域率先取得突破。我省布局人工智能發展緊鑼密鼓。今年4月,《山西省促進大數據發展應用2018年行動計劃》出臺,提出打造山西特色人工智能產業鏈條。 未來,我們身邊還會有哪些領域遇見人工智能呢?電力系統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山西)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實驗室制定了對外開放計劃,其技術和設備將“走出去”,為山西城市建設、健康、文化發展出力:高清紅外成像儀可用于城市充電設施、地鐵等重要設備的發熱診斷以及人群體溫監測;探地成像儀具備地下20米深范圍內的成像探測功能,可用于城市地下金屬管道、線纜、巖石、水層的探測和定位;大型工業CT機可對物體進行三維無損高精度檢測,可用于文物、動物化石、地質巖石等三維成像檢測與分析。 “人工智能具有顯著的溢出效應,正在成為振興實體經濟的新機遇。未來山西將把人工智能技術和山西特色的智能制造技術結合起來,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梁吉業表示,現有科技成果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革新會成為雙向推動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惠及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