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倫介紹,前段時間,一家國際組織調研了全球前24家人工智能芯片企業的排名,這些企業中有7家是中國的企業。
“我們把這些企業分成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進行比較,對這些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進行了粗略統計。”劉翰倫解釋說,此處的專利數量指的是企業擁有的全部專利,并非人工智能專利,但這可以從整體上代表人工智能芯片企業對知識產權的重視程度,或者其知識產權實力。
研究結果引人深思。劉翰倫說,17家國外人工智能芯片企業在全球范圍內擁有40萬件專利。而國內7家人工智能芯片企業擁有的專利數量一共5.5萬件。與前者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在這7家國內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當中,在專利數量上走在前列的是華為和臺灣的聯發科。如果把這兩家企業去掉,結果用劉翰倫的話說,簡直“慘不忍睹”。
依據人工智能專利的申請情況,也能看出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大勢。
劉翰倫分析,從專利申請情況來看,未來人工智能領域的競爭主要在中美兩國之間。在專利數量方面,中國與美國雖有差距,還不至于落差太大。更加令人擔心的是,很多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專利,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一方面,由于美國人工智能技術起步早于中國,所以掌握的基礎核心專利較多。另一方面,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傾向于應用端研發,申請的應用端專利較多,基礎核心專利就成了短板。這對國內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是個不小的隱憂。
還有一個讓人擔憂的地方,與歐美人工智能企業在全球布局專利相比,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申請的專利中有90%以上都是國內專利。“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的人工智能產品在走出國門后,可能會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出現‘裸奔’的情況。”劉翰倫說。
看來,這幾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發展勢頭雖猛,但仍需繼續開拓提升才能真的“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