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技術以及這株西紅柿苗,屬于已有20年歷史的美國Nature Fresh農場。Nature Fresh的IT主管Keith Bradley稱,準確了解未來可銷售的西紅柿數量,能夠簡化銷售團隊的工作,并且直接提升盈利能力。
同樣在Nature Fresh農場,溫室里的西紅柿生長在去除了果肉的椰殼溫床上。這是一種無營養生長環境,使種植者可以完全控制作物吸取的養分。傳感器對果實成熟的整個過程進行監控,根據需要調節光照,以加快或減緩成熟速度。
這種先進的智慧農業需要有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于是,Nature Fresh農場選用了英特爾至強處理器為其人工智能算法提供支持。Bradley稱,布設了2500多個節點的溫室是未來農業的縮影。
這只是人工智能推動農業轉型的一個例子。在全世界都必須利用更少的資源生產更多的糧食之際,人工智能有望推動一場農業變革。
1960年到2015年間,世界人口從30億增至70億,農業產量增加三倍。雖然以殺蟲劑、肥料、農業機械為代表的技術形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很大一部分產量增加只是來自于耕地的增加——砍伐森林,把淡水引入田野、果園和稻田。現在,人工智能為我們帶來更為廣闊的前景。
比如,農作物害蟲一直是令農戶頭疼的事。在人類發明農業近一萬年以后的今天,蚱蜢、蝗蟲和其他農作物害蟲仍然在蠶食農戶的利潤,吞食本應用來養活人類的糧食。人工智能讓農產品種植戶有了對抗害蟲的武器。
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位農戶在查看風向后猜測,一群蝗蟲很可能會襲擊其農場的西南角。但還沒來得及查看農作物,這位農戶就在智能手機上收到了提醒消息,來自于受其委托幫助他監控農場的人工智能與數據公司。
通過將新的衛星圖像與同一地塊五年期間的圖像資料進行對比檢查,人工智能算法檢測到害蟲已在該農場的另一個角落登陸。這個農戶檢查了那片區域,確認了警告的準確性,然后從幾近成熟的玉米地里趕走了可能導致慘重代價的害蟲。
從預測哪些農作物能帶來最大回報到檢測害蟲等,人工智能可以幫助人類應對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之一:到2050年,養活新增的20億人口,即使氣候變化擾亂生長季節,耕地變成沙漠,海水淹沒曾經肥沃的三角洲。據聯合國估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們需要將糧食產量增加 50%。
英特爾Saffron人工智能事業部副總裁兼總經理Gayle Sheppard表示:“農業即將迎來一場重大變革,數據科學和人工智能將徹底改變這個行業。農戶將擁有充分利用每一英畝土地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