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我們和其他20多位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通過思考當前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其可能如何被壞人利用,寫成了一份報告——《人工智能的惡意使用:預測、防止與緩解》。
這份報告基于人工智能可能被惡意使用的實際場景,如利用機器人進行非法活動,借助新一代的難以被監測的惡意軟件,進行復雜的黑客活動,以及把廣告行業的工具功能進一步延展,針對個人精準投放等。事實上,在我們召開研討會到完成報告的這段時間,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一些聽起來像來自科幻小說的假設場景,已經成真。例如,報告有一節討論了如何使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創建合成視頻和音頻,炮制知名政客的“假新聞”。這說明,即使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并為其可能造成的特定威脅做好應對,杜絕這類惡意使用的難度依然不小。
這份報告為討論這些問題邁出了第一步,認為只有政府和研究人員都給予持續關注,才有可能識別、預防和減輕這些威脅。我們提出了四點建議。首先,政策制定者應該與技術研究人員密切合作,了解相關技術和目前的風險。其次,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應當認真考慮技術這把雙刃劍,并承擔適當責任。第三,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從面臨類似問題的其他領域(如計算機安全)學習解決之道。第四,必須將更多的專家和利益相關者納入對話。
中國在這些方面有機會發揮主導作用。中國政府在去年7月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呼吁“建成更加完善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加強對人工智能潛在危害與收益的評估”,以確保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規劃》還呼吁“深化在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國際規則等方面的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我們對此深表贊同。
擁有全球性的態度至關重要,這不僅可以有效應對這些本質上跨國界的問題,還可以確保所采取的措施不會阻礙人工智能整體的持續性發展。在應對惡意使用者時,我們不能犧牲掉開放創新的精神,而應該采取“負責任的創新”態度。
人工智能可以在醫藥、交通、能源、教育等諸多領域,為中國和世界帶來巨大收益。挑戰與機遇并存。要享受人工智能的紅利,全球必須更有效地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