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相信,一個產業鏈能夠在短短幾年內就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讓我們把時鐘撥回到2009年左右,在多方面原因共同催動下,中國移動開始對于WLAN提出了很高的目標期望,并進行了大規模的設備集采與建設,催生出來了一個獨特的產業鏈—電信級WLAN。
在巨額集采的誘惑下,各色人等拍馬殺入,一場戰在所難免,甚至在某次集采中入圍的廠商達到了匪夷所思的20家。但這樣的瘋狂沒有持續多久,伴隨著中國移動整體戰略的調整,狂歡盛宴戛然而止。
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WLAN集采中,規模已經從上百萬臺AP縮減為6.6萬臺,中標廠商也從一眾企業轉變為華三和銳捷這兩家傳統WLAN優勢廠商。華三屬于強勢回歸,而銳捷則是連續第三次高份額中標。
沒有選擇的選擇
2008年,監管部門對電信運營商進行了重組,中國鐵通在剝離了專網業務之后被整體劃歸中國移動。同時,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運營商,中國移動還承擔起了推動TD-SCDMA產業化和商業化的重任。
雖然TD-SCDMA搶跑了一段時間,但TD-SCDMA的產業鏈依然較WCDMA/CDMA2000為弱,無論是在網絡性能還是終端支持上都存在很大差距。這也就導致了,中國移動在面臨用戶日益膨脹的移動互聯需求時,沒有多好的應對和反制措施,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高端用戶投入聯通和電信的懷抱。
除了用各種手段加速催熟TD-SCDMA和尚在襁褓中的TD-LTE外,中國移動似乎辦法不多,直到電信級WLAN的“橫空出世”。在此之前,WLAN在家庭和企業級用戶中,有著非常廣泛的部署,幾乎所有的筆記本電腦都支持,部分手機也可以支持(當時智能機很少)。是否可以將WLAN進行改良,增加部分電信級的特性,讓它來滿足終端用戶的移動需求呢,既能提升用戶體驗,又能減輕對TD-SCDMA網絡的壓力呢?
想做就做,并不僅僅因為中國移動是土豪不差錢,更重要的是沒有更好的選擇。當時的選擇也的確幫助中國移動走過了一段困難時期。據中國移動2013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期內無線上網業務流量同比增長129%。其中,WLAN吸收流量為6686億MB,約占全部流量的四分之三,有效發揮了低成本流量承載的優勢。
可以選擇的集采
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資本開支,使得中國移動在整個產業鏈中一呼百應。
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在很多場合都釋放出了對于WLAN的高度關注,這也就引起了下游眾多設備提供商的關注。不僅僅是華三、銳捷這樣傳統的WLAN廠商,包括中興、華為這樣的電信設備制造商也開始參與進來,但更有意思的是,中國移動的集采還催生了很多類似于弘浩明傳、傲天動聯這樣的專職玩家。
對于高達百萬臺AP的2012年集采,每個人都是志在必得,一場腥風血雨在所難免。
這次集采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雖然入圍的廠商數量從原來的近20家縮減到10家。但諸如H3C、智達康等WLAN品牌廠商并未入圍,傳統電信級設備制造商如華為、中興也未列其中。這個現象的背后,正是因為WLAN集采價格比重過高,甚至出現了唯價格論的極端情況,而這些出局的廠商已為中國移動提供多年運維服務,意外出局給中移后期的網絡部署運維和用戶感知保障,乃至整個WLAN發展也帶來了極大困擾。
眾所周知,集采的原本目的是要通過集團統一采購設備從而節省各個分公司多次采購以及采購設備的價格、質量、服務等不統一所帶來的成本。但一味壓低設備價格必然會造成產品質量、服務的下降,從而使集采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初衷,也給后期的網絡部署運維乃至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都帶來了極大隱患。
轉瞬即逝的玩家
正如上文所言,在中國移動的這輪運動中,誕生了諸如弘浩明傳、傲天動聯等好幾家專業玩家。但隨著中移對于WLAN的態度大轉變,特別是2012年集采的擱淺,這些廠商開始了艱難度日。
如果說招標擱淺對于華為、中興等設備制造商來說,最多是打消積極性,就算沒有WLAN份額供給,也有其他業務可以作為生計。但是對于這些專業廠商來說,更像一種致命傷害,士氣和業績將遭遇雙重沖擊。
以傲天動聯為例,自運營商停止大規模集采后,市場狀況受到較大擠壓,被迫向企業網市場轉型,成立了主做商業Wi-Fi運營的深圳禪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方向為商業WiFi建設、運維、產品開發,商業WiFi廣告等。不過,該公司市場份額很小,賣身天融信也成為傲天動聯最終的結局。
在筆者看來,傲天動聯是一家在技術和產品上非常有底蘊的公司;在當時中移動的招標中,有不少廠商選擇的就是OEM傲天動聯的產品,其最終結令人不禁唏噓。弘浩明傳的日子也同樣不好過,筆者登陸其官網發現,已經基本停止了更新。在公司動態欄目中,最后一篇更新的文章還是停留在2012年9月份。
從商業的角度來講,中國移動對自身戰略進行調整,這無可厚非,但作為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和負責任的央企,的確也是應該考慮產業鏈下游供應商的實際情況,給他們一個調整適應的過程。
電信級WLAN何去何從
當然,WLAN作為一個適合于企業/家庭這種應用場景的無線技術,被用于電信市場,的確是面臨很多技術難題,比如認證、收費和用戶體驗等。但對于產業鏈來講,這都不是無法逾越的難題。
對于電信級WLAN而言,真正的難題是商業模式?當TD-SCDMA跨越了最初的裂谷,當TD-LTE以令人驚訝的速度迅速的走到臺前,當全業務市場進入中移高層的視線之后,WLAN又當何去何從呢?其實,同樣的問題不僅僅是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所提供的數據,截至到2015年9月份,三大運營商AP數量為595.8萬個。但除了中國電信之外,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都停止了規模擴建,中國移動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出現這樣的狀況,其實并不難理解。當時,運營商大規模建設WiFi的主要原因就是流量分流,因為3G網絡很難完全滿足移動流量的需求,但在4G時代,網絡已經不再是問題,運營商想法設法要做的反而是繼續提升4G網絡的利用效率。同時,WiFi網絡的用戶體驗也較3G/4G要差很多,而且商用模式也不明確。
在國外運營商市場,WiFi的情況和國內差不太多,現在主要是彌補LTE室內覆蓋的不足,增加用戶粘性。以美國三大運營商以及英國EE為例,他們都推出了WiFi Calling的服務,實現和VoLTE的無縫切換。但在筆者看來,WiFi Calling在國內的規模部署可能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孕育。
當然,WiFi與蜂窩網的融合在加快,從接入融合逐漸演變為基于LTE-U、LAA和LWA等形式的深度融合。從整體情況來看,運營商基本放棄了通過WiFi向用戶收費的盈利模式,而且隨著LTE的廣泛部署與商用,WiFi的分流作用也在減弱,如何進一步增加用戶粘性,鞏固授權頻段地位可能會成為運營商考慮的重點。
運營商們也在進行調整,以中國電信的愛WiFi為例,其開始將WiFi業務定位由固網延伸、移動分流向價值經營轉變,由前向經營為主向后向經營轉變,由各省分散運營向集約運營轉變;統一業務名稱為“愛WiFi”,積極對外開展銷售與合作;將WiFi網絡打造為中國電信的“第四張網絡”。
作為電信級WLAN故事的主角,中國移動也在快速調整,不再過于關注設備和網絡,而是從業務和應用場景角度入手,從粗放建設向精品工程轉型、從大眾WLAN向集客WLAN轉型,精品工程和集客WLAN更需要細分行業的解決方案與產品。WLAN不再是單純的網絡,而是面向用戶業務應用的一種管道。
寫在最后的話:
有人可能說,電信級WLAN是個徹頭徹腦的偽命題,WLAN生而為牛,但卻硬讓它做馬,一番梳妝打扮,到最終卻是不倫不類。運營商耗費了大筆投資,設備廠商們也沒賺幾個錢。
但需要說的是,中國移動WLAN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產物,是個沒有選擇的選擇,它發揮出了應用的作用,幫助中移度過了艱難歲月。在這件事情上,誰都不會是誰的誰,誰都無法預知未來,世間情,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