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開通了3個月的廣州公交wifi,近日卻被反映上不了網。記者在廣州登上了一輛125路公交車進行體驗。根據車上張貼的wifi使用指示,記者安裝并運行了這個名為“16WiFi”的APP,注冊并登錄后,按照提示進行連線操作,但嘗試了幾次,都搜尋不到信號。(據2月20日央視)
“公交免費WIFI”淪為半拉子工程,再次暴露出當下城市公共服務重建輕管的嚴重問題。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為了能夠為公眾提供更大便利,很多城市都在逐步推進免費WIFI在更大程度覆蓋,如此舉措,可謂是順民意、得民心。但在免費開通的同時,必須要常態做好日常性的維護,真正讓免費的文化工程惠澤民眾。
近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建設等各項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欣慰地看到,不少地區紛紛投入大筆資金優化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無論是不惜巨資打造覆蓋城鄉的“天眼”設置,以此來強化城市“防護網”,最大程度捍衛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還是大量的廣場、公園以及公共廁所等,都體現了地方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執政智慧。
然而,令公眾感到寒心的是,有很多地區都存在著“重建輕管”的傾向。比如說,前些年轟轟烈烈大肆建設的“農村書屋”,現在有很多成了“半拉子工程”,或是儲存的書籍長時間未能更新,或是農村書屋長期緊鎖大門,讓想要“充電”的群眾望而興嘆。還有,很多社區、公園內的健身設施,在破損之后無人維修處理,不僅不利于群眾健身鍛煉,有的破損設施甚至時常導致群眾受傷。
另外,有的地區耗費數千萬元打造的“天眼”工程,由于平時未能做到常態化維護,在很大程度上淪為了擺設。每一項公共設施的建設,歸根結底是要讓人民群眾暢享改革“紅利”,讓百姓眾享社會發展福音,因此,每一項民生工程不能虎頭蛇尾,不能只是建設初期大肆渲染,只為了追求短期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