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嘗試進入移動互聯網行業的人,對室內定位系統很感興趣,這項技術帶來了很多創新的O2O商業模式,包括產品思路。
但對室內定位的技術商業化前景,用Wi-Fi還是Beacon?我想目前很多人都是不太確定的。BAT幾個巨頭也是一波Wi-Fi大戰過后又來Beacon大戰。在此,EDN的編輯采訪整理了一些業界工程師的非官方觀點,供大家討論交流。
精度/成本/開發難度,三個角度PK定位方式Beacon與Wi-Fi
1. 精度
首先我們弄清楚一點。2.4GHz因為是ISM band沒有license,所以大家都喜歡用。Wi-Fi 802.11BGN、 藍牙、Zigbee甚至Project Loon的通信鏈路都是它,看起來無所不能。但是這是不是意味著這個頻段就適合做所有的工作呢?答案是否定的,最起碼對于室內定位這一項來說。
先來說一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實吧,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甚至好奇為什么Wi-Fi信道的頻率上限大概是2.45 GHz。(見下圖,來源wikipedia by Michael Gauthier)
恩...其實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微波爐的主要輻射的中心頻率是2.45 GHz。而即使有很好的電磁屏蔽,微波爐泄露的功率仍然可以大大影響Wi-Fi的信號。
曾經去朋友家做客,在我說完上述這段話后他恍然大悟:“難怪我一微波網就斷了!”
那么,微波爐是靠什么加熱的呢?讓水分子振動,分子摩擦碰撞產生熱能。這個過程是電磁波能量被吸收轉化成熱能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樣會發生在Wi-Fi和藍牙的身上,換言之,人體會對信號產生極大的衰減!
同事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你和iBeacon之間站個特別大的胖子,定位誤差一下子就上去了。很可悲的是,這是事實。
有觀點說對比于Wi-Fi,iBeacon的信號衰減很快速,線性區間很小。我假設X軸是距離,Y是接收到的信號強度或者路徑衰減吧。Wi-Fi和藍牙同樣是2.4GHz,難道信道特性差了很多?怎么可能!距離和衰減之間的關系無論是直接用線性擬合還是套用其他更復雜的公式,從來沒有看到過說發射功率的不同會對衰減特性有影響!附上最簡單的一幅圖,"FSPL for common 802.11 frequency bands" by Sss41,來自wiki。
好,再轉回精度的問題吧。
Wi-Fi和iBeacon的定位精確度誰好誰壞非常不好說,精度很大程度取決于應用環境。影響因素主要是節點的密度、布設位置、環境的復雜程度以及ibeacon是否使用三邊定位。
多數情況下,Wi-Fi節點密度太低,不能給出十分精確的定位結果。我很難想象會有人為了更精準的定位而在現有的Wi-Fi系統中新加入路由器。Wi-Fi指紋采集 會讓精度有一個質的飛躍,只可惜指紋會隨著建筑物內部環境的變動而變動。就我本身的知識而言,每三個月或半年就需要重采一次以保證高精度。更復雜的指紋匹配算法能在保證精度的同時降低采集頻率,這里就不展開說了。另外一個提高精度的方法就是和慣性導航結合起來,在瞄準的客戶端都是智能手機的前提下這種方案幾乎被所有的廠商采用,并且事實證明確實能提高精度(各家的算法在慣導上拼得跟絕對定位一樣激烈)。
iBeacon系統因為屬于新設系統,保證不串擾過度的情況下可以布得很密,當然這個要考慮成本。Proximity系統我們就不說了,根據POI的個數和位置可以自由調整所需節點的個數。這里我們重點討論和Wi-Fi定位同樣的,需要覆蓋使用場景的三邊定位。現在幾乎所有的iBeacon節點都是用電池供電的,每個iBeacon節點的發射功率并不能調的過高否則后續維護頻率會過高。這就意味著iBeacon節點不能太稀疏。以我目前的經驗來看,假定使用的是普通紐扣電池,電池使用壽命不少于6個月(如果可以容忍很慢的位置刷新頻率的話,電池使用壽命可以更長),想實現三邊定位的話節點的密度大概為三十平方米左右一個(辦公區域)到七八十平方米一個(室內或室外開闊空間)的水平。使用以上的布置,我們的團隊做到了3米的精度(只靠BLE),對于大多數應用還是可以接受的。
這里就有一個我很喜歡強調的觀點:定位精度、硬件成本以及算法復雜度之間肯定是要有互相妥協的,三個變量函數對應等號的另外一端是你要求達到的客戶體驗。個人觀點:Wi-Fi的定位精度對于大多數室內應用來說應該是足夠的,5m哪怕是10m以內,左右走兩步看看就基本上可以找到你要找的東西。而且Wi-Fi暫時有一個iBeacon短期之內做不到或者很難做的優勢:可以反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