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具備無線上網功能設備的普及,使用wifi上網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相較于使用流量上網,wifi更加便宜方便快捷,wifi信號也因此成了一些市民選擇就餐、娛樂、住宿場所的剛需條件。人們逐步離不開wifi,反映出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迅速,卻也催生了一種新的“疾病”——wifi焦慮癥。
“出門旅行什么最重要?
wifi信號!”
國慶七天長假,對于一些出門旅行的人來說,玩什么、吃什么、買什么是最關心不過的了。但對于旅游達人趙小姐來說,怎么把旅途中的吃喝玩樂與朋友們實時分享才是重點。“如果不能及時地發朋友圈和朋友分享旅行的快樂,那就太無趣了。”
為了確保能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與朋友們在網絡世界里聯系,趙小姐訂旅館的時候就十分在意地致電確認是否有wifi信號,甚至還隨身攜帶了一部移動wifi。筆者曾問趙小姐舒適的旅館和有wifi的旅館二選一的時候,趙小姐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按她的說法,有了wifi,就可以把玩的、吃的、買的東西上傳到朋友圈,收獲朋友們的贊美。趙小姐一本正經地說:“出門旅行什么最重要?wifi信號!”
wifi信號成剛需
“沒信號就著急”
像趙小姐這樣對wifi信號如此執著的人并不在少數,在有wifi的世界里,他們可以把生活過得趣味橫生,快樂無比,而一旦不能登錄qq微博微信朋友圈,他們立刻就會感到無趣孤獨,干什么都沒有精神。
找不到wifi就焦慮,幾乎就是趙小姐這一類人的標簽。在175醫院工作的陳護士就自認患有“wifi焦慮癥”。陳護士說,她在家里或者在外面玩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玩手機。“逛街進店一落座就問wifi密碼,幾乎和開電腦就登qq微博一樣成了習慣。”陳護士自嘲已經是癥狀晚期,“就算是朋友聚餐,如果店里沒有wifi,還是有孤獨感,感覺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了。”
在龍溪軸承廠工作的林先生也患有“wifi焦慮癥”。林先生覺得,如果有wifi信號,就能及時了解朋友的動態,時刻知曉世界資訊,甚至就是吃喝玩樂也可隨時預訂。在林先生眼里,wifi已經和房子一樣成了“剛需”,“出門在外如果沒有wifi信號就好著急,感覺渾身不得勁。”
近三成網友“躺槍”
wifi焦慮癥是病?
據一項網絡調查顯示,42%的人每日使用wifi上網的時間超過三個小時;超過半數的人在就餐、娛樂時,會考慮有無wifi功能或熱點;有28%的網友明確表示,長時間找不到wifi環境,就會感到不自在,甚至是焦慮。
“wifi焦慮癥”算不算是一種病,還是一種心理作用而已?有專家認為,人在沒有wifi時就感到焦慮,或屬于“信息收集強迫癥”。根據專家的說法,大腦對于信息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人就會產生一種不適的感覺。當使用wifi時,大腦持續著信息收集的狀態,如果信號中斷,這種狀態被打破,人就會焦躁不安。
wifi焦慮癥短期難解
治療靠自控
沒有wifi信號,手機依然可以使用流量上網,為什么還有如此多的人患上“wifi焦慮癥”?專家認為,這實際上反映出國內移動上網資費過高與網民上網需求增長的矛盾,而且隨著具備無線上網功能設備的普及率提高、低價智能機深入二三線城市后,移動互聯網對生活的改變會越加明顯。在這種趨勢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對wifi形成依賴,患上“wifi焦慮癥”。
如果“不幸”患上“wifi焦慮癥”該怎么治療?相關專家認為,由于“中國式wifi焦慮癥”的成因在于網絡供需不平衡,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國家頒布相關政策、運營商調整資費等漫長的過程,因此目前只能靠個人進行自控。專家建議,患有“wifi焦慮癥”的網友可制定出具體的計劃,比如今天上網幾個小時、哪些時段不能上網;從報紙等其他方式了解信息;培養其他興趣愛好、多從事群體活動等來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