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鵬
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本身的運轉帶來了諸多的難題,城市管理者往往在應對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全、處理突發應急事件等任務時顯得措手不及,傳統的公網通信網已經不能滿足要求,而基于集群通信技術的城市專網可加強政府應對緊急、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和抗風險能力,有效地保障城市的正常運轉,推進城市化進程加速前行。
集群通信為城市化保駕護航
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他們在保障城市健康運轉時需要將每一項命令及時地轉達到每一個分支機構。比如在遇到重大路況問題時,交通部門需要將這個消息及時讓相關人員知道,并下達相應應對措施;公安部門在必要時可以進行全市警察聯動來制止犯罪行為以維護城市安全;而在遇到重大自然災害時,政府部門則需要全市各個部門的應急聯動,以最大限度地確保城市正常運行。
除了上述針對應急的響應,在大型集會或運動會進行的時候,特殊的環境和需求也需要特殊的通信保障。在這些過程中,多信道、多用戶、共用網絡并具備調度功能等特點讓公用通信網無法滿足需求,特別是在應急情況下,如地震、臺風、雨雪災害等環境中,公用通信網絡的穩定性更是無法保證。
集群通信網絡很好地滿足了上述要求,并得到迅速推廣,在政府部門、鐵道、水利、電力、民航、出租、物流等行業和單位得到了大量的部署和應用,有效保證了城市化進程。
在我國,集群通信近年來更是得到重視,有數據顯示,3年前,我國就已經建成并運行的基于4種標準的集群通信系統共計58個網絡、55個交換機、1500個基站、165000個用戶終端。北京奧運會數字集群通信成功應用的影響以及各地“數字城市”建設的需求下,目前我國數字集群通信網絡正在蓬勃開展,不久的未來,集群通信將為我國城市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從模擬到數字
集群通信早期是專用移動通信網,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所應用,當初主要是由點對點無線電對講機來完成,在80年代初發展成為單頻道、單基地臺的模擬系統,但只能提供語音通信功能,此后經過引入多頻道共享技術之后,在1985年誕生了第一代模擬集群通信系統,即多頻道共享的單基站或多基站系統,每個頻道可提供的用戶數較多且效率也很高。
但是,模擬集群通信只能提供語音通信,對數據、圖像等通信服務不能支持,且在安全性、頻譜利用率以及通信容量等方面不能適應用戶的需求,在城市化進程加速的形勢下,城市管理者希望集群通信能夠更高效、準確、安全地提供語音、圖像甚至視頻等信息,因此,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數字集群通信系統應運而生。
我國引入數字集群通信是在1993年~1994年之間,首先是摩托羅拉的MIRS,后改為iDEN,隨后TETRA進入中國,2003年前后,在集群通信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為了擺脫國外廠商對國內集群通行市場壟斷的情況下,中興通訊和華為分別推出了基于CDMA的GoTa和基于GSM的GT800,目前這四大技術代表了我國市場的主流。
共網與專網并行
頻率資源是集群通信網運行之本,我國集群通信頻率開始分配為806~821MHz和851~866MHz,共有600個信道,由于使用集群通信的部門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大,在頻率緊張的情況下,我國又分配了350MHz專門供公、檢、法、海關、軍隊和武警等8個部門使用。
但是需求是無止境的,特別是在經濟發達的地區,城市化的步伐讓每個城市中需要建立集群通信專網的部門和單位日益增加,頻率還是不夠分配。于是,集群通信出現了一種新形勢的網絡形態,即集群通信共網,與傳統移動通信公網所不同的是,集群通信共網是指揮調度系統,是集群通信專網的共用形式。
除了通過頻率共用來解決頻率緊缺問題之外,相對集群通信專網,共網形式在城市建設中更顯得符合城市管理者的需求,甚至可以提升到國家利益層面。
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先進統一的通信手段的發展,對移動通信的容量、服務質量及覆蓋范圍提出了高要求。因此,歐洲經濟一體化推動了GSM的發展,在集群通信方面推動了TETRA的發展,全球經貿合作的全球化推動了IMT-2000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標準的制定。在集群通信領域,一個城市的不同行業如交通、旅游、公安等專網各自發展的同時,隨著業務的發展,必然需要統一的數字集群系統,以便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的聯動。再如,城市的應急聯通體系需要公安、醫療、交通、氣象等部門的聯合行動。因此數字集群共網是時代發展的方向。
數字集群共網是數字集群發展而形成的,但是數字集群專網也不能放棄,有些特殊的部門如安全、警務等集群通信專網還將長時間存在,這些專網信息的保密對城市化的安全運轉至關重要。國家無線電頻譜管理研究所高級顧問何廷潤就表示:“數字集群共網雖然可以促進網絡的規?;?、市場化運作,但是擔負應急、安全、救災等的集群通信網絡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保障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而存在的,不能以盈利為目標,必須讓這個專網更專。”工信部無線電管理局謝飛波也表示:“我國通信業應更加關注專業無線應用需求,不能簡單地認為共網可以替代專網,汶川地震等救災經驗表明,要改變共網包容專網的思維,讓專網獨立存在,對于專網里的關鍵業務,一定要讓其更‘專’。”因此,為了我們的城市更加美好,數字集群通信必將共網和專網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