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
過去30年,互聯網發展主要完成了物理世界的數字化、虛擬化,文字、音樂、視頻等被變成數字,然后連在一塊,但在未來30年,將會截然相反,即把數字世界互聯網的技術、商業模式又送回到物理世界,11月19日,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浙江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分論壇“共建在線地球村”上,用“互聯網的物理化”來定位未來互聯網的“連接”方式。
“有電的地方都有計算,計算的地方都有智能,智能的地方都可以相連。下面的5年我們相連的智能設備會增加5—10倍,包括家電、汽車、整個醫療設備,工業制造,都會上網連在一塊。”張亞勤表示,這其中的一大具象便是人工智能。
他認為,未來二三十年機器的智能可能會和人達到同樣水平,此時機器人會出現模式,一種是軟件,他會成為人很好的伴侶,與人交流,做好助手,“可能比你太太、秘書還懂你”;第二種則是真正的物理機器人,基于其后臺云計算的大量數據,機器人可在家陪伴老人、做家務,或代替工廠工人工作,“這對整個產業結構會有很大的變化”。
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各界對人工智能體道德和機器人倫理問題的思考亦越發深入。對此,張亞勤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表示,就目前發展進程看,通過計算、存儲等手段,只能使人工智能近似于人的智力,“畢竟機器人沒有自我意識,最終的掌控力還在人的手中,因此目前并不存在道德倫理的隱患”。
除了張亞勤,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領英(LinkedIn)創始人和執行主席里德·霍夫曼、太平洋電信聯盟主席Stephen HO等也在發言中并不約而同地提到“連接”一詞。
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口中的“連接”著點于人際,這番論述與其“硅谷人脈之王”的屬性相得益彰。
他認為:“網絡時代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建立連接來提高勞動生產力”。在他看來,網絡時代使得個人能夠找到和創造最好的經濟機會;能夠幫助企業獲得人才、資源、客戶、產品、服務和合作伙伴;能夠幫助各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實現繁榮。
以LinkedIn平臺作比,霍夫曼描述網絡時代特有的“私人訂制”,對個人而言,擁有信息和技術幫助個人找到工作、被人找到,并且讓個人知道如何在事業中發展。
不過,在Stephen HO看來,互聯網“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也是人與機器之間的連接”。他認為,物理的聯通會創造很多網絡,甚至沒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這些設備就可以連接,我們會把人、過程、數據和設備連起來,讓他們更加相關,讓我們的信息能夠變成現實的行動。我們可以把所有的東西都連起來,讓客戶有更好的使用體驗,讓他們有更多的經濟發展的機會。
相較于霍夫曼和Stephen HO,中國互聯網領域的實踐者們的思維頗顯宏觀。
田溯寧認為未來互聯網將和產業實現全面連接。
“今后的20年,互聯網正在改變和塑造所有的產業,銀行、醫院、教育、交通這些所謂關鍵領域都要被互聯網化。”他從1993年傳播互聯網之初道起,將過去的20年歸納為消費者互聯網時代,“產業互聯網時刻”是他對未來20年互聯網發展的憧憬。
據統計,目前大概有15億電腦以及10億手機與網絡連接,預計到2020年所有這些連接到網絡的設備會達到5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