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我們平時在社交網絡上公開發布了信息,第三方想要搜集這些數據,是否能夠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還是說我們發布的這些東西更像是我們私人的物品,其他人不得隨意挪用?
最近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庭上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兩位美國最杰出的律師分別代表了一家數據巨頭和一家小創企進行了一次交鋒。
HiQ是一家舊金山數據挖掘公司,多年來它一直在幫招聘人員預測哪些員工可能會跳槽,這家公司的業務離不開一些有價值的數據的支持,而這些數據正是來源于職場網絡領英。
在去年六月,微軟以26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領英,以此來幫助它實現在數據分析領域的目標。領英給hiQ寫了一封信,要求它停止搜集領英平臺上的職場信息。突然間,hiQ的整個業務模式被領英掐住了咽喉。過去它在幫助別人留住人才,如今它已經自身難保:在領英拒絕它的訪問后,它僅有的24個員工走了10個。
領英聲稱hiQ搜集其職場網絡里公開的用戶信息,違反了《計算機欺詐與濫用法》(CFAA),而且hiQ的這個行為已經持續好多年了。根據這個1980年的法案,未經授權就侵入別人計算機系統的行為就是犯罪,但在那個時代,網絡根本還沒有普及。簡單地說,領英認為hiQ就是個黑客。
但hiQ并沒有按這封信所說的去做,也沒有等待領英提起訴訟,它選擇了先發制人。HiQ找到了美國最杰出的律師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Laurence Tribe,向他尋求幫助。這家公司認為自己有權利去訪問這些公開的數據,這種權利受到了《第一修正案》的保護。而領英也雇傭了奧巴馬政府的頂尖上訴律師Donald Verrilli來應戰。
從上周的結果看來,Edward M. Chen這位加州法官更傾向于hiQ,他要求領英重新開放hiQ搜集數據的權限,至少在判決結束之前應該如此。在這位法官的判決認為,領英將自己的用戶數據公開顯示出來,本身就沒有阻止特定的人群觀看它的意思。
“領英已經告訴了它的用戶,這些數據會被公開。”電子前線基金會的資深律師Nate Cardozo說道。HiQ聲稱自己只是搜集領英公開的數據(大約有17.5萬人的用戶信息),這些數據不需要登陸賬戶就能看到,而領英也沒有宣布對這些公開的用戶信息擁有獨家權利。
盡管目前hiQ占了上風,但初步的判決并沒有解決以下問題:《第一修正法》是否適用于這個案件?這家公司到底有沒有違反領英的使用條例或侵犯它的權利?
Cardozo認為,領英對《第一修正案》的解讀,本質上就是對這部反黑客法律的濫用。這個法案于1984年通過,在1986年經歷了一次更新,當時互聯網都還沒有普及。這項法案禁止未經授權或越權訪問別人的計算機系統,但美國國會從來沒有把這項法律當做一個限制網絡訪問的工具。否則,你借用別人的密碼(哪怕經過對方同意)進行登陸都會被當做是黑客。
“領英是這樣看待《第一修正案》的,違反了服務條款就可以讓它撤銷授權,因此hiQ不能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如果你違反了服務條款,那么你的訪問就是未經授權的。”Cardozo說道。
他表示,第九巡回法庭已經多次駁回了這種觀點。美國司法部也曾認為違反了服務條例就是違反了《第一修正案》。但在“MySpace自殺案”中,加州中部地方法院認為Lori Drew未經許可訪問第三方電腦等指控并不成立,后來司法部也隨之改觀。
這些數據到底是誰的?
先不管hiQ搜集網上這些公開的數據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的,我們在社交網絡上的狀態更新、照片、喜好都會幫助別人了解我們,知道我們的喜好。對于搜索引擎、數據挖掘、廣告、金融、法律實施和學術研究而言,搜集數據更是一種常見的行為。
那么這些數據到底屬于誰?其他人有權力去大規模地使用它嗎?
Cardozo認為,在hiQ的案件中,這家公司的行為就是搜集了那些無需領英賬號都能訪問的數據。“問題就是:它這么做合法嗎?如果合法,那么領英就不能限制hiQ的訪問。”他說道。
但這種說法回避了網絡信息搜集的道德問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信息科學教員Casey Feisler常常會搜集數據用于科學研究。她說:“要記住,很多時候你并沒有違反法律,但你的行為可能仍會與道德倫理相抵觸。”
Feisler引用了Yik Yak的案例。她的部門曾經向這款匿名社交軟件提出過要求,希望能進行數據搜集,但遭到了拒絕。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這個平臺不想讓研究員去搜集數據。Yik Yak的設計就是快餐式的,它的用戶不希望自己的數據被保存下來,也不希望自己的數據在平臺之外出現。有些研究員可能不是有意去公開信息,但他們還是會這么做。因為有時候在分析結果中出現用戶的信息實屬常態。”Feisler說道。
要知道,Feisler只是要將社交媒體數據用于學術研究上,還不是用于更具爭議性的營銷或法律實施等領域。
我們再看看分類網站Craigslist最近遇到的幾個數據搜集案件。今年4月,這家分類網站起訴了一家房地產網站,聲稱它從另一家公司那里獲取了Cragslist的信息。Craigslist因此獲得了6050萬美元的賠款。在此之前,它在和二手汽車網站Instamotor的案件中,獲得了3100萬美元的賠款。它聲稱Instamotor搜集了自己的用戶數據,并未經許可就向其用戶發送推銷郵件。但Craigslist并沒有引用《第一修正案》,它起訴Instamotor違反了使用條款以及有關垃圾郵件的聯邦法律。
數據搜集不僅會引起法律糾紛,還會引起人們的憂慮。去年,有外媒報道英國創企Tenant Assured計劃去搜集Facebook的用戶數據,從而讓房屋出租者了解租客的性格和經濟狀況。2015年,有報道稱Intercept搜集了3000多萬Facebook的用戶數據,對他們進行了性格分析,以服務某些政治活動。而SCL集團更是搜集了大量美國人的數據,成為了特朗普當選總統的背后功臣。
去年,由于擔心執法部門可能會使用公共社交媒體數據,推特關閉了Geofeedia的訪問接口。Geofeedia是一家社交媒體分析公司,它為警方實時監控熱點事件的網絡輿論。3月份,Facebook也更新了自己的條例,警告開發人員“不要將我們這里搜集的數據用于監控”。
一切向“錢”看
對于限制hiQ的訪問,領英聲稱自己是為了保護用戶的隱私,不被那些未知的第三方濫用,它堅持認為用戶能夠控制自己的數據將被用于何處。但法官Chen并不接受它這套說法。“在沒有經過用戶同意,甚至用戶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領英已經讓第三方訪問了用戶的數據。因此它的說法和它的行為相矛盾。”Chen表示。
的確,這場數據搜集的官司,其本質上是一場“數十億美元的戰爭”。這些公司競相搜集我們的數據,以謀求巨大的利益,但很少考慮到用戶的感受和隱私。
法院的強制令中寫道:“因為領英的限制,hiQ無疑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相比之下,領英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挽回用戶的信任,這家公司的行為并沒有很好地保護到用戶的隱私。”
Cardozo認為,領英對隱私的擔憂更像是一種公關行為,這家公司真實的動機是要搜集和分析數據,將它銷售或授權給其它愿意出錢購買的公司。
“本質上,領英就是想通過《第一修正案》為自己謀利。我認為這家公司其實就是想讓hiQ付費購買數據。我認為錢是唯一的問題。”他說道。
小tips
如何保護你的數據?HiQ等公司都會通過公開的領英簡介搜集數據,你可以通過改變你的隱私設置來保護你的信息:在登陸領英后,你可以在頁面右側的Customize Your Public Profile一欄里,選擇“Make my public profile visible to no one”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