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因為一件工作上的瑣碎事情,我選擇短暫關閉了朋友圈。而在那之后,沒有揮之不去的「紅點」提醒,工作效率仿佛一下提升了好多。再看看多達5000+的微信未讀消息,這個時候,我終于開始正視「工作和生活是否應該分開」這個困擾我多時的問題了。
逃離QQ,再到逃離微信
曾幾何時,QQ是PC互聯網時代我們最重要的社交工具,幾乎所有的社交關系都堆砌在QQ上,朋友、同學、家人甚至是陌生人交友,QQ對我們來說很大程度上是虛擬世界中社交關系的一切。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到來,微信的異軍突起,讓我們有了新的選擇機會。
很多人這是因為張小龍所具備的創新精神,以及騰訊的自我革命式的勇氣,讓微信相比QQ擁有了煥然一新的面貌。但我常常思索的一個問題是,當年我們為何選擇逃離QQ?難道真的是因為QQ在PC時代的沉重包袱,使得這款產品相比微信用戶體驗差上太多。
我想這肯定不會是問題的答案,畢竟現在移動端的手Q仍然有大量的忠實用戶,只不過用戶群從曾經的全民化,開始顯得越來越年輕。現在的QQ更多是00后和90后社交戰場,80后和70后更多的選擇了逃離。很大程度上,我們逃離QQ,更大的原因其實可能還是因為效率的降低。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一句心里雞湯,「身邊的人越來越沉默了,QQ上在線的人不少,卻很少有人主動找我說話,有的時候又總是突然覺得不知道該說些什么話題,于是只好沉默。有些話不想說給有些人聽,有些話說給有些人聽他們又不懂。沉默是一種病,而我們都慢慢的患上了這種病,這種病還有另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成長。」
微信的成功在于重新在QQ社交圈之外建立了一套規則,這使得我們能夠得以重新梳理原先早已不堪重負的社交關系。雖然站在QQ的肩膀之上,但微信對QQ社交關系進行了篩選,并且加入了通訊錄好友,這使得微信中的社交關系從一開始相比QQ來說就顯得更為緊密。或許,這是微信相比QQ最大的優勢所在。事實上,QQ和微信這兩款產品發展至今,雙方最大的不同也就在于此。
不過如今的微信也有著早前QQ變重的困境,在今年6月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互聯網+微信]的分論壇上,微信官方第一次公開了微信用戶數據,而其中的一張圖則是微信眼中的「典型用戶的一天」。
「掃一掃加個微信」顯現了微信連接一切的野心,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界限也正變得越來越模糊。形形色色的工作群、聚會群、興趣群,一股腦地在我們前面爆炸開。微信朋友越來越多,我們反而可能變得越來越孤獨,時間也被碎片化的越強烈。最終給我們帶來的反而是效率低下,并且缺乏時間思考,甚至最終失去工作的激情和創新力。逃離微信仿佛也是時候了。
工作生活分離的矛盾沖突
生活的歸生活,工作的歸工作,看上去慢慢也開始成為一種需求。而也正是這種需求,讓一直在社交領域苦苦尋求突破的阿里看到了機會。釘釘的slogan是:“釘釘,是一個工作方式”,是阿里巴巴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溝通和協同的多端平臺,通過用及時溝通和移動辦公的方式,滿足企業內部成員之間信息的傳達。
于我個人而言,區分工作和生活,這里其實兩種需求。一種是生活時間不希望被工作干擾,另一種則是工作時不希望被太多生活信息分散注意力。釘釘的出現,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通過使用兩種不同的社交工具來區分開。
但這真的能否解決生活和工作交織在一起的沖突嗎?這恐怕很難。記得我在新浪工作的時候,但是大家都用的是新浪UC作為通訊工具,上班的時候不允許登陸QQ。當時的新浪UC可以說完全處于工作場景中,但我們的注意力還是在同事之間的閑聊中被分散了。
對不認真工作的人來說,無論你推出怎樣的創新產品,可能他們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會不可分割。從這個角度來看,釘釘的目標一開始可能就不是為了讓工作和生活真正分割開,事實上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要知道工作場景原本就屬于生活的一部分。
釘釘的出現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提升溝通的效率。在釘釘上,所有的人都是因為工作關系加入的,無論是公司員工還是合作伙伴,或者創業型企業,從功能設計上也是非常符合工作流程,包括短信已讀未讀,DING,釘盤等,而這一切都讓使用者的效率大大增加。
除了企業,釘釘上的組織構架有但不限于NGO、廣場舞大媽、學生會以及宗族家譜。幾乎沒有同類產品能同釘釘的體量相抗衡。它正在成長為一只新的獨角獸。自從2015年1月份上線以來,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2016年3月31日公布的數據),釘釘就獲得了150萬家企業客戶。
讓企業之間內部溝通效率變得更高,這種需求也迎合了資本市場對企業級服務市場的看好。在美國大概有45家SaaS上市企業,總市值接近兩千億美元,平均市值達到16億美元。對比美國市場,國內企業級服務市場充滿了想象空間,并且涌現出了一系列的創業公司。
“張小龍追求個人自由最大化,我追求的是集體自由最大化。”釘釘創始人陳航曾總結說。張小龍通過微信回避真人社交,找到最適合溝通的方法。而陳航則是希望通過釘釘解決集體的工作效率和協同問題,看上去兩位大神之間最終走向了提升溝通效率的殊途同歸。
釘釘會讓我們的工作更快樂嗎?
DING一下,是釘釘的重要功能之一,目的是消息必達,既可語音又可文字,既可群發又可單發。對于企業內部溝通中的重要信息,如口頭通知,附件等,你可以用文字和語音的方式「DING」一下,這些信息就會轉化為語音,以電話的形式通知到對方,解決團隊溝通中的延遲性的問題。
“DING,是一項偉大的原創。”80后創業者史楠表示,“DING用文字發消息時,好處顯而易見,一可以杜絕群溝通的松散,二可以杜絕電話會議無文字記錄的情況。”史楠對DING功能推崇備至,DING消息現在成為他們公司最常用功能,作為老板,他平均每天會被員工DING十幾次。
據釘釘產品的負責人陳航介紹, 釘釘通過云通訊系統,會保證短信、電話、IM之間的無縫融合和信息互通,也就是把網絡中所有信息通訊進行分層,然后摘要,把它抽取出來用戶想要的信息,再把這個信息送回即時通訊發起者。
「DING」一下保證了信息的到達,但也正是信息必達這個功能,在贏得不少老板點贊同時,被無數員工貼上了反人類的標簽。它真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更快樂嗎?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周五晚上,你加完班,回到家已經10點,你開始幻想著明天可以好好休整下,結果不小心打開釘釘,看到領導的信息:星期六下午來開會,匯報項目情況。狀態變成”已讀”,你還能假裝沒看到嗎?
不過即使你不用釘釘,老板也會通過微信或者電話找到你,周末你想好好休息一下,但面對強勢的領導和加班的文化,沒有一個人敢忽略這潛在的挑戰。當別人都在加班的時候,你卻選擇了關掉手機不看微信,而你可能錯過一件重大的事情,從此丟掉了在領導心目中的地位。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反人性本質上還是公司體制問題,和釘釘的產品設計倒是沒有什么關系。
無論有沒有釘釘,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其實都很難分開,但釘釘相對平等的產品理念卻很大程度上會改變我們未來的工作模式。確實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愿意被人隨時找到,或者很反感釘釘的消息必達,但從整個團隊的角度來看,釘釘則讓每個成員都享受到了人性化和自由。
要知道,DING不只是為了讓老板去DING員工,員工完全也可以去DING老板。當你發現老板已讀了你的信息時,你就完全可以不管了,因為球踢給他了,該他來處理了。如果沒有這個功能,比如微信,你看老板半天不回復,究竟讀了還是未讀?你只能去猜,球永遠在你手中。
其實我們在工作的時候,發現問題的關鍵往往在領導那里,一件工作需要領導拍板,一份流程需要領導確認,上司對下屬經常響應很慢,而下屬對上司響應很快。時間和效率往往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失殆盡。釘釘的功能正好是下屬倒逼上司的利器,上司已讀了,球就踢給他了,下一步他必須做出回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DING還讓公司打通了溝通壁壘,下級員工直接可DING上司、DING老板,可以第一時間把自己的想法、需要告訴公司決策者,老板也必須第一時間做出反饋。最終徹底抹殺了下屬和上司之間原有的森嚴等級,讓二者趨向平等。在釘釘的作用下,跨部門間的溝通變得更簡單,而且能讓管理層更多地參與決策。最終所有的工作都變得更有效率,而讓我們工作不開心的原因往往就是因為溝通不順暢。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用釘釘你所獲得的快樂一定是大于痛苦的,相比隨時被別人找到,你發送的消息隨時被別人重視,這或許來得更為重要。當然對釘釘來說,如何在部分員工不滿和團隊自由化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這或許仍然會是一個不小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