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行為科學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在最為基礎的需求滿足之后,隨之而來的“社交”需求何處安放?
“如果說世界上最復雜的是人性,那么創(chuàng)業(yè)項目里面最復雜的就是社交產品”這是投資人眼中對社交產品的定義,而在社交領域中陌生人之間的曖昧、敏感充滿著更為神奇的色彩。
在國內app store上搜索“約會”,滾動的屏幕擠滿了上百款基于地理位置的 “同城交友“、”快速約見“等應用軟件,是否都以“陌陌”為行業(yè)標桿玩千篇一律“約否?“的形式來定位自己的社交屬性?同質化日劇嚴重。那社交產品的核心又是什么?回顧陌陌上市前的廣告、文案、slogan,無一不在透露出“洗白”的訊息:陌生人交友變局已經到來!
“社交“的核心是什么?我理解的社交比較赤裸:第一:對人性的詮釋,第二:虛擬弱關系的沉淀,而社交產品則是兩者之間的媒介,通過量的積累,達到”質“的升華。大多數的社交產品只解決了,如何讓兩個陌生人的在平臺進行認識,而忽略了,赤裸裸的”約“只是為了某些特殊性質的人通過這個平臺提供某些服務和交易,而鮮少部分人群除了“肉體”上的滿足外是不會有”精神上的體驗的。
我體驗過很多種“社交產品”,上去之后無非得到兩種結果:1、主動say hi無人理會,2、被人搭訕,都是“約嗎”,談情說愛,不是買賣白菜,我說“大叔”能不這么直接么?我作為一個正常社交需求的人,是希望可以認識更多志趣相投的人,或者聊得來的人,
感情是需要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土壤需要新穎讓我充滿了探索的欲望,有一個產品叫做“對面“,它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點是非常弱化了LBS功能,進去之后,會讓我選擇隱藏”位置,“我也很難通過它的主功能菜單摸索到”附近的人“。
而主打根據用戶星座、年齡、和個人的一些信息推送標簽相近的用戶“邂逅“功能。打破陌生人之間的尷尬氣氛;另外它比較有趣的一個地方”就是里面的關系非常的復雜,有師徒、幫會、守護、結拜、結婚,構造的是一個虛擬社會中各種關系的沉淀,初略一看以為一個游戲,但又非真的游戲,準確的說是用游戲思維而設計的社交產品。
還有對人性的榮譽感、虛榮心的探索,也比較深刻,但是這款產品最大的缺點就是過于雜亂,新手很難通過簡單的摸索玩懂里面的精華。
陌生人社交領域直接的快餐式“約嗎”的交友方式,我個人是覺得違反了人類的正常交友習慣,過于粗俗,而且很容易流失,無法達到平臺的持續(xù)發(fā)展,只會來一個用戶,丟失一個用戶。社交從來都是幾年出一個大的,或許“對面”能夠做出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