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到這里的時候, 硬盤的供應已經從泰國持續了175天的可怕洪災中緩過神來。
照理來說硬盤的價格應該恢復到之前的水準。但僅僅是應該而已。
泰國顯然是硬盤的主要產地之一。希捷的制造工廠在這里,西部數據的工廠也在這兒。早在2011年10月,就在大雨開始之后的第三個月,這兩家公司就預測 2012年市場上會存在硬盤供應不足的情況。
就在預測發布不久之后硬盤價格就開始飆漲,一家集成商向我抱怨硬盤的價格從去年十月到現在已經暴漲了十倍。
奇怪的是,盡管希捷和西部數據給出了硬盤供應已經恢復良好的信號,存儲系統制造商和服務器制造商,還有Gartner和IDC的行業分析家卻依然附和硬盤短缺這種說法。
讓我先花幾分鐘的時間來回顧一下對這個新聞背景不是很了解的人,就我所從報道中看到的,由熱帶臺風“納坦”所引發的雨季洪災,造成1360萬人無家可歸,更不用說臺風造成了815人死亡,七個主要的工業區積滿了10英尺高的積水,這場臺風和洪災是歷史上排名第四的自然災害,僅次于去年的日本地震引發的福島核電站泄漏,1995年的神戶地震和卡特里娜颶風。
科技雜志的頭條大多是我們都要準備和迎接洪災帶來的種種不便:終端用戶要用更高的價格從Best Buy、CompUSA、Fry’s這樣的零售商買SATA硬盤。而存儲陣列供應商和PC制造商則要應付硬盤供應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然而,諷刺的是,當我坐在位于弗羅里達州的辦公室,注視著面前一個閃著紅燈的硬盤驅動器機架和另一個燈光熄滅的機架時,我開始忍不住審閱這兩家硬盤制造商發布的財務報表。
就在2011年11月28日,也就是發布硬盤短缺預測一個月后,希捷發布聲明所他們可以生產4300萬塊硬盤,僅僅只比其高峰時期少了700萬塊。而2012年1月4日,希捷發布聲明說他們十二月份生產的硬盤已經比預期的要多,而且收益也好于先前的預期。
西部數據在10月17日說洪災“會對硬盤的生產有極大的影響,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但是,根據西部數據發言人在1月23號財務報告發布會上,突然魔術般的變成了“極大的超過了預期”。
這兩家公司都報告了其財務收入遠超去年10月的估計。西部數據每股盈利1.51美元,超過其預測的每股盈利0.65美元,而希捷則每股盈利1.32美元,超過其預測的1.08美元。
與此同時,Gartner和IDC的行業分析師還沒有從行業衰退或者行業繁榮的預測中走出來,他們將硬盤短缺的原因歸咎為一切不靠譜的原因:從PC市場的衰退,到IT硬件消費的減速。好消息來自于華爾街的一個分析師,他在西部數據的財務報告發布會上公開質疑希捷和西部數據這個季度財務上的成功,說他們更像是在制造供應短缺的同時抬高價格大發其財,當他問西部數據的老板如此高的利潤能否持久的時候,他們拒絕回答。
我由衷的討厭華爾街,但我由衷的喜歡這個分析師。不幸的是,他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回答。真的是硬盤制造商刻意抬高了價格嗎?不可否認泰國的自然災害對于供應鏈有影響,但是這個影響至今依然存在,這是真的嗎?
或許硬盤供應鏈上的每個人都在用“泰國洪災造成了供應的短缺”這個說法來欺騙顧客,這種故事已經發生了太多太多次,還記得上次的油價瘋漲嗎?還記得上次卡特里娜颶風過后,就算供應充足價格也飛漲嗎?或者這不過是歷史的又一次重復?
我覺得這可能是真的。每次我看到報道說因為具有相對的性價比固態硬盤銷量開始大漲的時候,每次我看到報道說某個磁盤陣列供應商夸大硬盤的短缺而為重復數據刪除和精簡配置提價的時候,我都會覺得這一切都是供應鏈上的人在利用硬盤短缺作為借口。
就在此時,我的兩塊硬盤壞了。毫無疑問我將要為同樣的硬盤付出4倍的價格,僅僅就是因為有些人利用泰國洪災大發其財。這就是我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