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SD的實現方式中,最常用的方法是自動化。其中,一種是通過自動分層技術;另一種是通過高速緩存實現。雖然這兩種方式都應用在磁盤活性比較高層,訪問數據量大,但是這兩種方法在技術層面有很大差異。
一般來說,自動分層和高速緩存常常會讓人混淆。因每個供應商的技術不同,由此會產生不同形式的自動分層,但它們通常被看作是一個穩定、高速的存放數據的存儲層。同時,它也可以被看作是把一個不太活躍的數據移動到一個容量高,低成本,更有效的存儲層的方式。
在設法應用這兩種方法時,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挑戰是:它們使用的固態原理看起來很相似。在過去,高速緩存通常被認為是一個非常小的內存區域,用來給一段時間內的磁盤存取加速。通常是在幾分鐘內僅僅保存最近一次的訪問數據。顯然,高速緩存丟失數據的幾率比較高,而這就意味著從硬盤檢索數據的性能下降。這就導致一個服務器或者是一個特定的應用服務器只能擁有一個非常緊湊的硬件布局。
今天,隨著基于閃存的固態硬盤成本的下降,我們可以創建一個非常大的高速緩存,讓數據保存很長一段時間。同時,這也降低了緩存丟失的幾率。也就是說,這些數據可以在高速緩存中保存幾個小時甚至是一天的時間--如果這些閃存在高速緩存中的容量足夠大。閃存讓大容量高速緩存正在跨服務器以及應用程序的部署上有了更廣泛的選擇方式。
高速緩存和自動分層之間的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在緩存中數據始終是一個硬盤上數據的第二副本,而自動分層是硬盤中數據的真實移動。高速緩存很少產生數據丟失的故障,有的只是性能上的損失,因為一切都需要由機械驅動,直到緩存被替代。
由于SSD層擁有潛在的唯一一份數據的自動分級系統,通過使用一種設置在系統冗余配置中的類似像多磁盤機陣列(RAID-LIKE)一樣的SSD層來保護數據只是被復制,且并不允許發生SSD層的故障。即,將SSD層通過使用一個RAID一樣的數據保護方案。以磁盤奇偶校驗位計算為例,通常這可能會影響性能,并且任何磁盤的奇偶校驗位計算法都需要額外的磁盤容量。這就意味著必須要購買額外的SSD來支持多磁盤機陣列,這樣就導致了價格已經非常高昂的SSD技術會更加昂貴。
在一般的情況下,這兩種技術的讀取性能應該是相同的。通常讀取性能效率將取決于提高高速緩存設備的效能以及定制性。我們的目的應該是:確保正確的數據在正確的時間及時地出現在高速緩存中。我們認為,現在是改善這一技術最好的機會。高速緩存和自動分層技術在成為緩存時需要變得更智能。
我們需要思索自動分層與緩存哪一個可以提供更好的寫入性能,可以明確的是自動分層和緩存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