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0年前分布式技術時代到來,廠商們逐漸開始在他們的存儲陣列控制器里附加各自的增值軟件功能以區別于其他競爭對手產品。發明新產品通常意味著廠商們在明確定義好的存儲產品層級中的二次發揮。
舉個例子,第一層級陣列,即轉速快,容量低的磁盤,和第二層級陣列混合起來,即那些轉速慢些,容量較大的磁盤,創建出的新產品標記有層級存儲管理(HSM)的功能,即能將較舊的數據遷移到更寬敞但成本更低的二級存儲上。這樣的配置組合,再加上附加的數據遷移軟件,能夠為廠商帶來較傳統存儲配合SAN架構和層級存儲管理更高的收益。相類似的,二級存儲和三級存儲混合起來的產品,即使用更高容量但轉速更慢的存儲介質,例如光盤和磁帶,再配合磁盤壓縮或者重復數據刪除軟件技術的產品。再次的,這樣的組合較單獨賣軟件會產生更大的收益。
根據廠商的說法,這樣的創新是有必要的,即便是陣列組成的原件,包括磁盤、電源、導軌、甚至RAID控制器和傳統存儲產品除了商標不同并無太多區別,然而新增的軟件功能就足以證明其自身價值以及利潤部分,甚至和其他產品的競爭對比。
從存儲自動化角度這又將造成孤島現象,因為每種陣列都提供了自己的新增功能,做到統一管理并非易事。例如像磁盤存儲精簡技術和重復數據刪除技術甚至會扭曲實際存儲容量,甚至還會為計算容量時候帶來一些困惑。
也許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在這些陣列控制器一起工作的時候,將這些功能暫時關閉,反之采用集中化的超級控制器來進行管理,就像存儲虛擬層,這種思路有些借鑒服務器虛擬化的思路,這種思路下資源就可根據事先設定好的策略進行分配。CommVault、Tarmin、Sanbolic以及其它的一些廠商在這條思路上都有做一些嘗試。
大多數存儲服務管理軟件都在將他們本有的方法論轉型到最近很火的“軟件定義存儲”的文化基因上。但消費者需要小心的是,不要將市場定語與架構混淆起來。軟件定義存儲當前不包括像DataCore Software的SANsymphony-V 產品以及IBM的 SAN Volume Controller這樣的存儲虛擬化技術。這些產品提供了有效的存儲軟件服務——超級控制器,將所有的存儲容量集中起來,并且相較于沒有虛擬化的存儲環境,整體性能將最大提升四倍。提到的容量聚合技術不包括軟件定義存儲公司提供的存儲虛擬化產品,原因不得而知。存儲虛擬化相較于軟件定義存儲有著更悠久的歷史,但不將軟件定義的詞匯添加進來,從中也看出某些廠商從知識產權角度做出的考慮,以免將容量聚合稱之為JBOD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存儲高效性的底線是要求增值存儲服務能夠作為抽象層的一部分,分配給應用負載數據以及存放數據的物理或者邏輯存儲池。不僅僅是將精簡配置功能局限到一個單獨的磁盤組里,這樣的方式需要應用到所有的磁盤里。
實現存儲服務管理的道路
實現存儲服務管理遠期目標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遵循。選擇之一是部署存儲虛擬化。大多數存儲虛擬化產品都可以使用存儲本身的RAID甚至其它的增值功能。然而,理想化的方式是關閉增值軟件功能且避免許可采購的增加從而節省成本,因為這些功能最終都將由服務管理層提供解決。
需要將數據臨時轉移到其它的存儲上,這樣這部分存儲資源可以被虛擬化。一旦完成,就可以開始創建虛擬卷;然后將數據拷貝回這個資源池,卷或者其它邏輯架構本身;之后就可以指定數據保護,性能管理以及容量管理相關服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管理員可以從一個普通的圖形用戶接口監管所有的虛擬存儲服務管理。
我們通常建議的方式是漸進式的對存儲進行虛擬化操作,針對不同轉速,容量及成本特質的存儲創建不同的資源池。這樣下來,指派服務的同時可以同時進行管理數據策略的編寫。再者,漸進式的推廣虛擬環境也將增加用戶及應用管理員對IT部門的信心,可能通過性能上顯著的提升讓他們滿意。
一些人不太愿意虛擬化他們的存儲架構,經常是因為他們不信任或者不理解軟件定義的控制器以及硬件定義的控制器的區別。大多數企業級陣列控制器產品都是PC主板運行了普通的Linux或者Windows操作系統,因此每個人都將軟件應用作為控制器使用。對于那些喜歡存儲容量分隔的但軟件服務集中機制的,建議試用一下CommVault、Sanbolic、Symantec、 Tarmin或者其它軟件定義存儲產品,來看一下哪種產品和現有架構最為合適。
需要記住的是,存儲服務管理不是所謂的存儲資源管理。如果需要提升存儲效率級別,兩者都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