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盤的出路在哪里,我們要弄清楚存儲的首要任務。存儲顧名思義是存放視頻、資料文件的地方,首先強調容量。其次才是速度,速度是為了更好為存儲空間服務,縮短拷貝時間。很顯然,機械硬盤是為了解決首要任務,其地位難以撼動;而次要任務,則可以落在固態硬盤身上。沒錯,固態硬盤正是要其強化突出性能,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固態硬盤是如何尋找出路的。
降低價格
2011年5月-2012年5月64GB/128GB固態硬盤價格走勢
64GB固態硬盤從去年的699元直落到399元;128GB從1299元直接殺價到799元。網友們大呼過癮:“SSD廠家提著關公大刀猛砍價”。
擴大容量
固態硬盤的主流容量從去年的30-32GB,今年擴大容量到60-64GB,并且有往120-128GB發展的趨勢。
不過單個主控芯片,512GB容量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因為雙面1TB的單主控固態硬盤性能出現嚴重衰減,因此廠商對于1TB以上容量的產品,更熱衷于將磁盤陣列模式應用于PCI-E接口的固態硬盤。
提高性能
去年SATAII固態硬盤半遮半掩成為主流,SATA3.0固態硬盤不愿隨行就市。如今入門級固態硬盤市場成為SATA3.0的天下,讀取速度普遍超過500MB/秒。
各個固態硬盤廠商竭盡全力去提高單個產品的性能,不但是為了提高競爭力,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機械硬盤將它們淘汰。
轉換更先進的制造工藝
閃存制造工藝兩連跳
去年固態硬盤的閃存采用34nm制造工藝,今年普遍過渡到27-25nm,即將全面推進到20nm-19nm。轉換制造工藝其實是更好的降低成本、擴大產品容量、提高產品性能,不過筆者也在前面講到,閃存工藝越先進,后期遇到的瓶頸越大。
在硝煙彌漫的固態硬盤市場,首次出現了拉低價格、升級制程、擴大容量、提高速度等四種共同迸發的現象。固態硬盤廠商試圖通過四大行為殺出一條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