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知來者
2019年12月27日,在2019國際超級計算產業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提到: “智慧時代,計算力就是生產力,計算力指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甚至是企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數” 。
“從全球GDP與服務器出貨量的分布來看,全球GDP排名前四的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服務器采購量同樣排名前四。數字經濟在整個國家GDP的占比越高,這個國家的經濟就越發達”。
“同樣,在企業領域,10年前全球市值最高的十個企業,埃克森美孚、中石油、沃爾瑪、中移動、中國工商銀行等,都是來自能源、金融、通信等傳統領域。今天全球市值最高的TOP10企業,清一色都是互聯網企業,比如google、微軟、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只有一家來自傳統行業的沃爾瑪。全球市值TOP級的企業也是計算力消耗最大的,市值排名和服務器采購量排名基本一致”。
王院士還剖析了計算的演變歷史,“從計算發展的形態來看,云計算、智慧計算和科學計算三大典型計算場景已經成為主流信息化形態。其中,科學計算主要用來完成宇宙探索、石油勘探、海洋開發、工業仿真、基因測序等前沿科技領域;云計算已成為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水電煤’ ”。
其中智慧計算包括了AI計算、大數據、云計算和邊緣計算。
有計算,就會有存儲,只是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過渡或長期保存的區別。
第一篇“鑒往事”里,我們討論了AI存儲、分布式存儲,未來在邊緣計算、量子計算的場景下,是不是會催生出邊緣存儲、量子存儲出需求? 例如有別于云存儲,邊緣存儲應該具有功耗較低、占用空間較小,延時低的特征。
華中科技大學謝長生教授在2019中國數據與存儲峰會分享了“Long Data”也即長期存儲的挑戰的應對。他提到,國際上有個研究課題How preserve information for 100 years?就是如何保存信息一百年。
我想,這種需求,也許會催生出生物存儲,或基因存儲?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或者異想天開。2019年7月,美國布朗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到他們用基于生物小分子的存儲系統累計存儲了超過10萬比特的數字圖像信息,從中獲得圖像的準確率可達98%以上。
一百年太久,只看十年。
個人認為,未來十年,第一篇“鑒往事”里提到的分布式、云化、閃存化、智能仍然會延續。與此同時,將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將伴隨著數字化轉型逐漸顯現出來,背后的原因是:數據即資產、數據即權力。無論做為企業,還是政府,當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的時候,不會輕易的分享數據,或者說將這一權利拱手相讓。如何促進數據共享呢?
物理學家張首晟曾提到:“人工智能現在碰到了一個很大的瓶頸,因為如果 AI 要非常大的進步,它必然要需要很大的數據,但是現在的數據提供方都沒有足夠的激勵機制提供極大量的數據”。如何激勵數據提供方(也即用戶和組織)提供數據,尤其是隱私數據(數據越隱私,價值可能越大)呢?
如何在激勵數據提供方分享數據的同時,又能保護隱私呢?
答案就是區塊鏈和存儲的結合。
張首晟在文章《區塊鏈技術是互聯網世界新的分合轉折點》中自己回答到:“一旦有了區塊鏈之后,如果創造數據能被價值化、共識化,就會形成一個大的數據市場,使得人工智能也能夠更往前進一步”
區塊鏈解決了數據確權、激勵分享、數據資產交易和流轉等問題。但區塊鏈要發展,區塊鏈基礎設施要先行,尤其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區塊鏈存儲。
區塊鏈存儲中,比較重要的一類是公鏈存儲,它是跨越全球的存儲池 + Token激勵機制。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去中心化的云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去中心化的云存儲。它現在還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但已經逐漸向我們走來。
2018年7月,Gartner在其技術成熟度曲線中,將區塊鏈存儲(Distributed Storage in Blockchain)列入科技誕生的促動期 (Technology Trigger),并預計2023~2028年左右,進入到成熟應用的技術階段,將有大量主流用戶開始接納。
最后總結一下:下一個十年,存儲發展趨勢的七個關鍵詞是:分布式、云存儲、容器存儲、全閃存、AI存儲、區塊鏈存儲、邊緣存儲。量子存儲、生物存儲和基因存儲可能還為時尚早。
Peter Ye(葉毓睿),浪潮資深存儲架構師。區塊鏈存儲概念首倡者之一 。國內第一本SDS書籍 ---《軟件定義存儲:原理,實踐與生態》的作者,該書由倪光南院士親自撰寫序言,重印多次。《VMware軟件定義存儲:原理剖析和設計指南》的譯者。曾任職于EMC、DELL、VMware等公司的系統顧問、存儲架構師,對存儲、云計算、區塊鏈等IT行業的歷史發展和未來趨勢有著深入的了解。同時也是"樂生活與愛IT" 微信公眾號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