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IBM Analytics的總經理,Rob Thomas的工作是了解大數據對眾多行業有多大益處。在《科技公司的終結》(The End of Tech Companies)一書中,Thomas引申了西門子公司的調查結果,認為到2020年,全世界有超過500億的聯網設備將生產43ZB的數據。他還在書中討論了非IT公司如何才能像IT企業一樣善于利用數據進行分析。
聯網設備會不斷傳回數據,我們生活中會不斷產生大量的數據,但企業需要備份所有這些數據嗎?是否所有雞毛蒜皮的“數據”都應該成為我們災難恢復(DR)策略的一部分?
顯然不是。
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是:“這些數據對我們的業務有多重要?”或者“這些數據對我們的客戶和我們做生意有多重要?”如果企業或消費者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沒有它,那么這些數據就是關鍵的業務數據,并且應該被放在我們的災難恢復計劃的第一層。這一邏輯并沒有變:你需要備份一切對促進業務發展以及與促進消費者互動性而言至關重要的數據。但是你應該備份什么數據?又應該多久備份一次?關于這些問題,數據本身會給出答案。
由于IT和非IT公司都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的業務,通過分析,保留歷史數據成為公司為未來制定計劃的必要條件。但備份分析數據是否意味著企業必須重新制定他們的DR戰略呢?是的。
數據成為一種有價值的金融資產
根據Gartner最近的一份題為“2017年CEO調查:CIO必須擴大數字業務”的報告,數據已經成為像傳統金融資產一樣有價值的“新型金融資產”。換句話說,數據就是資本。確定哪些數據可以保留和備份,首先要知道哪些關鍵性能指標(KPI)對于了解公司的績效很重要。
想知道要保留哪些數據,必然要了解你的公司,以及你和你的客戶從每一個數據中得到的價值。你越了解你的企業的運作,就越容易挑選出那些能使你的業務順利進行并幫助你的同事跟蹤過程和進展的信息。你越了解你的客戶,就越容易找到能幫助消費者與你的公司接觸的數據,同時使客戶流失最小化。
一旦你明確了自己的KPI,那么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識別這些KPI派生的數據。保留任何與KPI無關的其他分析數據都會消耗不必要的資源。找到這些數據的核心,將有助于制定一個合理的DR策略,幫助企業保留和恢復關鍵數據。
所以,哪些數據需要備份,哪些數據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答案就在數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