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若干年前,筆者花掉2000元成為首批固態硬盤(SSD)的小白兔。隨后固態硬盤的發展幾乎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首先,存儲容量呈現出曲線上升趨勢;其次,SSD的讀寫性能也是顯著提升;最后,關鍵的產品價格也不再高不可攀。1000元就可以購買一塊不錯的SSD產品,可是回到這個“不錯”的概念上來什么樣的SSD才算不錯呢?
作為最早一批嘗試SSD的用戶,筆者的SSD使用經歷還算豐富,期間有2塊SSD已經掛掉,給筆者造成的損失不言而喻,筆者一度對那些在SSD紅海時期大撈一筆的廠商表現出深惡痛絕。雖然現如今TLC的應用又將產品的容量翻了倍,價格也是對半折。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也一度動搖準備購買一塊大容量SSD產品,用來存儲照片以及游戲,但回顧以前的經歷還是打住了。
點擊播放按鈕收聽本文有聲版音頻
本期的《還在跑分?什么樣的固態硬盤才是好產品》內容已收錄至我的喜馬拉雅《西瓜的科學》專輯當中,后續該專輯將會陸續推出科學、科技相關的內容,歡迎關注收聽!
筆者的SSD之痛相信不少用戶也遇到過,SSD(以SATA 6Gbps為例)現如今呈現出來的局面是:速度足夠快、容量足夠大、價格足夠實惠,也正是憑借這些特點,SSD已經占據了存儲半壁江山,后續SSD的全面普及也是理所應當,而在不久前筆者曾經還大膽預測,2016年勢必成為SSD全面普及的元年。
好了什么樣的SSD才是好產品?下面本文基于筆者以上的經驗就來簡單的分析下。
數據安全很重要 只是未到傷心處
存儲產品的數據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畢竟產品有價數據無價,一塊顯卡燒毀了,去換一塊新的回來就可以了,但是SSD壞了,里面的數據很有可能就和你說再見了,所以筆者在這里將SSD的數據存儲安全放在了衡量SSD好壞的首位。
筆者經歷的2塊SSD掛起徹底傷透了心,隨后使用量產工具也無法恢復,曾經一個廠商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換一塊新的盤,讓筆者給郵寄過去,但出于對數據的擔憂,最后婉拒更換新品。實際上我想說的一個事實是:如果一個用戶的SSD掛起導致大量重要數據的丟失,可能這個用戶對這個品牌不會再愛了,所以廠商一定不要玩火自焚,傷了第一次買SSD用戶的心。
影響SSD數據存儲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閃存的PE擦寫次數、固件的優化,還有就是產品主控、PCB等用料設計,坦率來說SSD產品的設計和用料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很難辨別,首先SSD的PCB、主控、緩存、NAND閃存等都被封閉起來我們無法查看,其次即使把幾塊SSD PCB板呈現在你面前,你也無法無法分辨出優劣來,最后對于SSD至關重要的NAND閃存,你也很難知曉其實際的品質(速率、耐久度等規格參數)。
通常對于這樣的問題,用戶會把這些交給市場來論證,總結已經使用過某款產品的用戶觀點,然后來做判斷,以經驗來判斷,另外用戶也會對于品牌有一定的認可度,畢竟大品牌的產品設計整體要優于小品牌。從這一點來看SSD品質的篩選第一步用戶就會陷入泥潭,畢竟產品品質常規的性能測試完全沒法呈現出來,這是媒體產品評測的一個軟肋,基于此ZOL正在策劃一個《市售TLC耐久度測試》項目,敬請讀者關注。
另外延伸一個小知識,SSD雖然采用了非易失性存儲單元,但是存儲在上面的數據是靠電子遷移實現的,隨著斷電時間的增長,電子可能會出現遷移的現象,導致存儲在其上的數據損壞,實際上SSD斷電后可以在30攝氏度的溫度下存儲一年的時間,而溫度每升高10攝氏度,其安全存儲時間就會減半,如果一臺使用SSD系統的電腦閑置超過1年,那么很有可能會出現SSD數據的損壞而無法啟動系統,好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電腦會一年都不啟動一次的。
250GB起 廠商眼里沒有夠用就好這個理論
除了SSD產品上面的內在特征,SSD外在我們“看得見”的特征,諸如容量、價格、速度也是購買SSD的重要因素,也成為現如今用戶衡量SSD產品“好壞”的重要因素。實際上這也是SSD廠商抓住用戶進行狂轟濫炸宣傳的關鍵點,畢竟在價格面前,一切關于產品的其他參數都會蒼白無力,很多廠商正是利用用戶這樣的心理,不斷擊穿價格底線,似乎是給用戶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實際上不少這樣的實惠是在犧牲用戶數據安全為代價的。
SSD普及的要素容量和價格,目前SSD主流為250GB,不少用戶已經用上了480GB產品,這些產品的價格基本和2TB-4TB HDD價格相當,雖然容量還是差了一個量級,但是250GB裝完系統再加上一些應用程序和幾個游戲完全不是問題,如果不存儲電影,更大容量的2TB HDD的大容量優勢無法發揮出來,于是SSD才出現了迅速席卷之勢。
由于閃存密度的大幅提升,目前主流SSD基本從250GB起,少數產品為了照顧入門級用戶推出了120GB產品,實際上由于120GB或者250GB產品,由于通道數不足,其寫入性能在同系列產品中要弱不少,而安全寫入數據也會因為容量的限制直接對半,所以如果不是預算特別有限,不建議用戶選購120GB的產品。
TLC并不美好 欲待得道圓滿
本文在這里并不是抨擊這些低價SSD產品質量不值得信賴,在SSD紅海時期,一塊SSD的利潤可能比銷售一臺電腦主機的利潤還高,現如今由于閃存技術、主控掌握在少數大廠商手里,一些想分一杯羹的SSD廠商大都會選擇從中低端產品入手。
SSD的中低端產品不同于顯卡,最直觀的體現就是使用廉價TLC閃存顆粒,但中低端的顯卡只是圖形性能更弱一些,雖然用料相對會差一些,但這主要是由于產品并不需要諸如高規格的供電或者絕佳電氣性能,相反用料一般的中低端顯卡由于發熱更低,使用壽命更長。
再來說說TLC閃存顆粒的事兒,目前并沒有廠商公布具體的TLC閃存PE次數,但從廠商公布的安全寫入數據來看,PE次數大概在500-1000之間,這樣即使一塊250GB容量的SSD也至少可以寫入125TB的數據,而筆者最早的一塊SSD用到至今數據寫入量還不足20TB,所以對于TLC SSD來說似乎完全不用擔心其耐久度問題。
實際上對于一些品牌最新的TLC SSD,我們一般不用去擔心其耐久度問題,但縱觀目前的TLC SSD,其硬件、固件還存在一定的兼容性問題,反映出來的就是丟盤、與主板不兼容等問題。對于這些問題可能后續廠商會推出相應的固件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但畢竟會讓用戶惱火。有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2015年整個SSD市場個別產品的返修率甚至高達10%,號稱比HDD更安全的SSD返修率盡然反超。
而筆者給出的建議是目前的TLC SSD產品并不足夠安全,當然隨著后續技術的成熟,這一問題會得到迎刃而解,而對于數據有苛刻要求的用戶最好還是選購MLC SSD產品。
而說起TLC這里不僅要說一說U盤,實際上TLC閃存很早就已經誕生,只是當時的產品設計無法滿足大量的數據反復寫入需求,而在早期這些閃存顆粒會被應用到諸如U盤、存儲卡等產品,于是我們就見證了不少損壞的U盤,雖然說U盤損壞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一些白片或者PE耗盡的TLC閃存還是大大增加了產品的故障率,相信每一個數碼愛好者背后都有這樣一個例子吧。
不過這些主打低價SSD的廠商還是對SSD的市場繁榮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如果沒有這些產品的入市,那么傳統SSD廠商就會坐地起價,很可能現如今250GB SSD還在千元之上。
別再迷念跑分 傳說只是過去式
再來說說SSD跑分的事兒,目前來看SATA 6Gbps SSD的跑分基本都能達到SATA 6Gbps的速度極限,只要不是那些低得離譜的產品或者用戶需求苛刻,一般來說一塊400元的250GB SSD和一塊800元的250GB SSD其性能差異用戶很難分辨出來,也就是說現在那些標榜性能旗艦的SSD產品單純從持續讀寫性能上來說已經很難和普通SSD拉開差距。
所以,實際上400元250GB SSD和800元的250GB SSD,其差異僅僅是TLC、MLC閃存和品牌的競爭,有些讀者認為現在不敢用TLC的用戶實際上是過于保守,認為TLC已經足夠安全,實際上并不是如此,雖然MLC閃存SSD也存在吊盤的概率,但由于其方案相對成熟,其概率遠低于TLC產品,目前仍然是SSD的優選。
全文小結
說了這么多,實際上一款好的SSD依然是成熟的MLC主控方案,容量250GB起(越大越好),采用的MLC閃存經得起驗證,杜絕劣質白片閃存濫竽充數,另外擁有完備的品牌技術支持,這包括產品售后服務以及一些配套的軟件工具等,進一步優化產品使用體驗。
當然價格是試金石,TLC目前的不斷擊穿的價格底線也是好事兒,它會不斷刺激產品完善,筆者也相信在未來TLC的不足會被完美解決,而MLC也終將退出主流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