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SAN對驅動器槽的利用使其看起來是個可行的存儲選項,但它帶來了額外的流量負擔,可能產生消極影響。
在產品常常吹噓過頭的存儲市場中,虛擬SAN最該挨鞭子。基于超融合系統的理念,虛擬SAN被吹捧成一種解決所有SAN與存儲設備痛點的方式。當然,我們還是得檫亮眼睛,探究其所宣稱的是否屬實,虛擬SAN價值主張能否在數據中心占有一席之地。
圍繞著虛擬SAN的最初討論基于對虛擬集群中的每臺服務器上的驅動器槽的使用。為每臺服務器添加10TB邏輯驅動,你就能獲得PT級的驅動容量,無需購買存儲設備。
表面上,這樣做很理智,但細節經不起推敲。數據必須與集群中所有其他服務器共享。這意味著每臺服務器必須支持的額外LAN存儲流量是原始I/O負載的兩倍。額外的負載是個問題,尤其是在網絡本來就很緊張的虛擬環境中。
讓我們調查一下以前使用驅動器槽的基本前提。我們了解到云供應商使用極簡硬件,并且目前市面上售賣的服務器只包括一個驅動器槽,甚至為了節省成本一個都沒有。某種意義上,這表示即使虛擬SAN避免了購買存儲單元的成本,那再去購買驅動槽設備的成本也不低啊。
將虛擬SAN軟件與傳統存儲方式進行對比也有問題,由于我們遷移到小型模塊化存儲設備,而不是大型陣列。這些陣列為存儲量身定制,一般包含12個驅動、一個存儲界面交換機與一個頭處理器。使用虛擬SAN的額外服務器成本可能超過等同效果設備的成本,尤其是買的是廉價或初創廠商的設備是更是如此,相當劃不來。
用戶在快速進化的存儲市場更應該謹慎。隨著25GbE的襲來,LAN速度增加了2.5倍,同時遠程直接內存訪問的延遲降低70%,顯著減少服務器存儲操作的開銷。但這就夠了么?
虛擬SAN可以列出一些技術參數。首先,到服務器的存儲I/O是不對稱的。讀寫速率通常是8:1,這意味著在一個完全雙網的以太網環境中,出站流量使用帶寬,否則就浪費了。
另一個爭論是實例需要一個本地永久存儲設備來運營。因此,本地實例存儲通過云廠商提供。為什么不將這種存儲作為虛擬SAN使用呢?這又讓我們回到了帶寬爭論這個話題。如果虛擬環境的目標是在出現故障時使用自動化的恢復路徑,從而提供編排的話,在對本地磁盤上復制數據需要在另一臺服務器上進行,以便消除單點故障。
這種復制抵消了在虛擬SAN爭論中本地實例存儲的價值。
統一管理是針對虛擬SAN的又一爭論。事實是多數存儲管理關乎設置LUN,并發現壞掉的驅動,在處理虛擬SAN時也是如此。有個通用平臺是能讓存儲與服務器管理團隊融合在一起,但在由諸如iSCSI與對象存儲等以太網協議掌控的世界中,兩個團隊的獨立更具有政治與行政意義。
當然,底線是別將虛擬SAN看作是與傳統存儲一樣好的選項,必須搞清楚它的價值主張,符合平臺與方法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