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會為什么互聯網企業獨領風騷,傳統企業節節敗退,步履維艱?互聯網思維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因素,經過資本的放大,創造了一個個的奇跡。“海量、單品、微利”是對互聯網思維的最好注解。以“小米”為例,前100萬部手機賠錢,也要把手機單價降下來,靠的就是互聯網思維。
To C還是To B?閃存的選擇
在“閃存時代,西部數據尚能飯否?”一文中說過,同樣的PCIe NVMe SSD的產品,其實有消費類和企業級的區別。如果消費類產品被錯誤使用在企業級應用場景,宕機、數據丟失就將不是小概率事件。
熟悉計算機的人都知道:從體系架構上,PC機和x86服務器沒有什么區分;其中的差別就體現在部件上,服務器要選擇企業級的產品。從IDE到SCSI,從SATA到SAS,x86都需要采用企業級產品。PCIe NVMe SSD也是如此,要有所區分。
那么,從產品供應商的角度應該怎么選擇呢?選擇To C,還是To B呢?
NAND產能問題
從成本來看,沿用1y/1z納米制造方法,已經達到了技術上瓶頸,2D NAND制造沒有辦法實現成本效益。在這樣情況下,3D NAND轉型幾乎是必然的選擇。但從2D NAND到3D NAND,需要新的產線,新的投資;新的產線釋放產能就會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產能緊張導致價格上漲也是一個無奈的事情。
利好的消息在于:三星、東芝、SK海力士、美光、英特爾等3D NAND新產線,很多已經投產。紫光等國內廠商的新產線也在緊鑼密鼓中。
如此說來,NAND供應緊張局面會緩解嗎?3D NAND在價格上會有一個巨大突破嗎?
答案并不樂觀。根據專業人士預計,2019年之前不會有太大改觀。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消費類市場對產能的侵占。
來自消費市場的擠壓
根據統計,閃存22%產能被用于嵌入式工業應用場景;手機等智能終端占據46%的產能,剩余32%的產能被PC、服務器、存儲市場瓜分。以蘋果手機為例,從16G到64G、到256G的快速增長,導致產能供應的緊張,也拉升了價格的上漲。
企業級市場規模偏小,導致成本過高,控制器芯片等研發投入沒有辦法分攤。這就是企業級產品目前的困境。在產能和消費類產品的雙重擠壓下,企業級產品要想走出困境,“消費類、企業級”兩條腿走路,恐怕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這也是所謂“曲線救國”。
依靠消費類產品“續命”,對此有答案了嗎?您更看好哪家供應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