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把地理位置當作自己移動BPM戰略的自然延伸?Steve Weissman探討了地理位置對業務流程的價值。
有關移動設備對業務流程管理(BPM)的影響這方面的文章很多,但是對地理位置的關注卻相對較少,而對于我來說,這是技術最令人興奮的方面之一了。
這并不是說這一主題的任何東西都找不到——一個月前用Google快速搜一下這兩個術語僅返回了8個結果頁面(質量參差不齊),但是喚起其中一部分更有趣的內容值得花些時間。
跟政治一樣,價值是本地化的
移動BPM的業務價值怎么講都不為過,因為它讓大家有能力在自己可以真正有效工作的地方參與流程。我發現這一點在讓客戶可以直接與后盾系統交互的面向客戶的應用上體現得特別明顯。這還會產生雙重效應,既讓他們有被賦權的感覺,又解放了你的人,讓他們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而不是,比如說去告訴客戶他可以拿到什么樣的房貸利率。
但正如他們在電視上說的那樣,“等等,還有。”因為移動設備必須不斷找到連接所需的基站或Wi-Fi熱點,所以永遠都要知道自己在哪里。這種定位能力使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能夠把你的方位標到地圖上。
從流程的角度來說,這意味著你不僅能夠不受地理限制跟別人互動,在跟對方交換的信息和指令上,還可以用真正本地化的方式跟他們互動。在此價值定位下,它解鎖了以下一些能力:
把零售折扣券推送給接近實體店的客戶—比方說,用梅西百貨、GameStop以及商場開發商Simon Property Group等測試過的“beacon(蘋果的信標)”就可以做到;
把研究汽車貸款的人引導到最近的銀行網點—比如,“網上申請,來注冊吧”;
把正在發生的犯罪活動報告給最近的執法人員,哪怕不知道對方是誰、在哪里;
跟蹤的士、包裹或甚至是即時制造所需的原材料的位置和到達時間;
驗證關鍵人員或設備是否在場就緒—比如是否出現在建筑工地;
自動格式化/轉化基于表格的信息—如轉為本地貨幣,攝氏轉華氏度。
成為智能代理
正如你所看到的那樣,客戶服務方面是相當強大的。然而,地理位置與流程指標匹配可以促進大數據驅動的商業智能,這僅僅體現了其潛能的冰山一角。想象一下,比方說,能夠:
通過分析信用卡處理模式(即對比報告的POS位置和特定時間客戶注冊手機的所在地)來支持反欺詐調查;
本地化、個性化營銷,比方說發送這樣短信或告警:“我們發現你正在離開體育館,來杯咖啡怎么樣?” 并提供去店鋪的路線;
優化發貨和交付的路線規劃,最大程度縮短因回溯、交通或建筑引起的運貨時間和燃料消耗。
但是,要想實現這些好處,不僅僅是把人加進你的地理跟蹤程序那么簡單。這當中有很多的伴生的問題,包括要確保別人相信你會保護他們的信息并適當地使用,包括開發方便使用的應用,甚至在沒有連接互聯網的時候可能還要能工作。可以考慮把下面這些作為起點:
平衡好隱私、合規性與生產力。減輕對“老大哥”式行為的擔憂,否則大家不會第一時間加入你的流程。提放由于意外的國際性的數據處理違規行為招致的罰款,這會一下子把有全球旅行者參與的流程改進效率獲得的好處就抹殺掉。
用戶界面要讓信息條目和展示直觀簡單,同時避免太耗電,注意屏幕尺寸和分辨率。如果說這些條件看起來是想讓應用可以跨平臺工作的話,好吧,你是對的—的確如此。
展望和適應你在預期用戶連接性的等級和品質方面最有可能的用例。比方說,石油、天燃氣、發電廠施工人員往往地處最遙遠的地方,所以把地理位置數據做為app的中心,對于他們來說也許沒有太大意義—哪怕是即便離線照樣正常運行的原生app。
確保你的后端系統及分析師都已經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武裝起來。否則的話,有再多的地理信息數據你也做不了什么有意義的事。這些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你會對規劃這件事有多遲感到吃驚。
記住,閃閃發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盡管BPM應用利用地理位置有著種種“好處”,記住未必因為有這種功能就要走這條路線很重要。許多組織跟人一樣往往有這種傾向——一擁而上采用最新最好的技術,但是這里的風險是這么做會導致強制配合之類的東西。
這段時間我喜歡舉的一個例子是,用智能手表或其他可穿戴設備作為客戶端,參與到客戶關系管理或銷售自動化流程的做法。在去年夏天的一則公告中,Salesforce寫道:“開會期間看手機或打開筆記本會引起分心。迅速通過腕表更新則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同時也不會喪失注意力。”話可能沒錯,但我不敢肯定在重要會議上我會不會讓我的銷售員注意任何其他東西。
真的,我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提到過的其他應用上—Salesforce也寫過了。關鍵是(情況總是如此)—技術要想值得投資必須同時增加商業價值給流程和用戶。拓展你的移動BPM能力來利用地理位置正好可以達到這一點,并且我預計有關這一主題的Google搜索結果會出現雪崩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