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牙膏廠聲名遠播,這幾年處理器性能沒怎么提高,倒是接口換得十分勤快。不少朋友表示很疑惑:Intel為什么經常換接口?統一接口不是更好嗎,既省研發費又對消費者友好,難道又是AMD不給力,導致Intel隨意換接口啦?到底是不是這樣,今天我們就來看個究竟吧!
什么是接口?
大家都知道,CPU需要與主板的接口連接才能進行工作。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出現了引腳式、卡式、觸點式、針腳式等各式各樣的接口。目前CPU的接口都是針腳式接口,對應到主板上就有相應的插槽類型。CPU接口類型不同,在插孔數、體積、形狀都有變化,所以不能互相接插。
先來看看Intel的接口,用過Intel處理器的朋友都會發現,其實Intel插槽設計還是很貼心的,頂部的2個缺口是定位CPU位置的,左下角還有專門的防呆設計,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手殘人士的自殺式裝機行為,底部的缺口則是方便用戶取下CPU的。
至于AMD處理器的插槽,結構上其實比Intel處理器要簡單多了,針腳是放置在CPU上的,CPU插槽基本上就一排排的洞洞而已。所以一些暴力的朋友把針腳給弄歪的幾率會稍微大一點。
兩家的接口歷史
大家都在黑Intel瘋狂換接口,難道AMD真的那么厚道嗎?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我們不妨先從兩家的接口歷史開始看:
先來看看Intel的接口史,由于Scoket接口太老舊了,我們直接從經典的LGA 775接口開始講起,LGA 775可謂Intel最長壽的接口,從2004年推出,一直到2010年才“壽終正寢”,產品涉及從Prescott奔騰4到Yorkfield QX9770等近百款產品。在LGA 775年代,915/925芯片組無法升級到奔騰D系列;而奔騰D CPU對應的早期945/955芯片組也升級不了“扣肉”系列,所以即便是接口相同,依然無法兼容,“換CPU就要換主板”的傳統在這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2008年,Intel以Core i系列命名新的處理器,首批上市的自然是定位旗艦Intel Core i7,性能完秒農企,同時i7專屬的LGA1366接口也成為了高端的代名詞,那時擁有一臺i7主機是每個DIYer的夢想。當然不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高端i7,為了兼顧中低端,Intel在2009年發布了定位稍低的LGA1156,僅支持雙通道內存,這樣Intel的產品接口就演化成了高低兩檔次的類別。
2011年,Intel發布了革命性的Sandy Bridge架構,性能相比上一代產品有很大的提升,接口也對應的改成LGA1155,換句話說,LGA1156只存活了一年多點時間就被取代,面對飛躍的提升,消費者只能無奈接受換CPU就要換主板的事實。
相比LGA1156,LGA1155的情況要好一些,至少它堅持了兩年時間。隨著Sandy Bridge架構的上市,Intel高端產品LGA1366也被LGA2011所取代,至于LGA雖然名字不變,Intel還是能玩出花樣,共有3個版本,LGA2011、FCLGA2011、LGA2011-3,互不兼容也是會玩的。
來到2013年Intel發布了大家熟悉的LGA1150的Haswell,牙膏廠此時受困于工藝的瓶頸,Tick-Tock戰略逐漸失效,2年后的2015年才推出14nm LGA1151接口的Skylake,同樣是2年后的2017年,推出同為1151接口的Kabylake,雖然2年時間不長,不過依然沒1156的悲劇,更何況牙膏廠豈是浪得虛名,不少朋友的2600K表示能戰到Cannonlake!
說完Intel,我們來看看近年非常低調的農企,一說起歷史農企就會很多驕人的事跡,不過好漢不提當年勇,我們從大家印象較深的AM2接口開始說起,2006年,Socket AM2接口發布,支持AMD 64位桌面CPU,接口名“AM2”中的“2”也正是代表著它支持DDR2內存。計劃用于取代原有的的Sock 754和Sock 939接口,從而實現了AMD桌面平臺CPU插槽的統一。
由于K8架構的四核羿龍一再跳票,原定取代AM2的AM3接口無法上市,農企只好在2007年推出的Socket AM2+,由于與AM2完全相容,不少JS直接把AM2接口產品刷新一下BIOS就拿出來當成AM2+賣。
終于來到2009年,農企終于推出了新一代的AM3接口,由于AM3接口擁有938針物理引腳,AM3處理器自然可以用于940針腳的AM2/AM2+插槽主板,但同樣是因為針腳關系,AM3主板不能兼容AM2/AM2+處理器。
2011年,AMD為拳頭產品推土機FX處理器推出御用的AM3+插槽,同時可兼容AM3封裝接口的系列處理器。雖然AM3主板針腳相同,不過由于供電問題,并不是所以AM3主板能兼容推土機,更不用說老舊的AM2/AM2+了。
同時2011年,AMD還發布了APU打樁機系列處理器,當然接口也全面升級到Socket FM1。Socket FM1處理器接口擁有905個針腳,處理器插槽也同樣擁有905個插孔,一一對應。2012年推出的Socket FM2處理器接口擁有904個針腳,比FM1少了一個針腳,所以FM1與FM2不兼容。2014年推出Socket FM2+接口,依然可以向下兼容FM2的CPU。
今年2月底ZEN有望上市,到時肯定會搭載新的接口,也就是傳說中的AM4接口,以今時今日農企的實力,頻繁更換接口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統一平臺提升占有率才是正路!
更換接口用意何在?
首先明確一點,越多的針腳能容納更多的處理器功能,所以以往Intel嚴格按照Tick-Tock戰略,推出有重大革新的產品,更換接口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不過早在幾年前,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實際上7代以來的酷睿處理器,每代也只有5%左右的提升,所以說是擠牙膏完全不過分,加上從針腳數也可以看出端倪,1156與1155,1150與1151,實際上只有1個針腳的差別(不少朋友夢回LGA771護舒寶時代)。
更不用說,農企近年的慘淡是完全構不成威脅的,所以這里可以幫農企洗下地,就算農企遭遇如何,Intel依然接口換得很歡,所以這鍋我農企不背。同時就算農企翻身了也是會努力推動接口變更的,所以也就不存在厚不厚道的問題了。
雖然看上去真的沒必要,不過從技術上看,其實Intel沒大家想象中的坑,Nehalem構架支持DDR3內存和整合GPU,有必要更換成1156接口,更不用說支持三通道DDR3的1366接口了。Sandy Bridge大幅提高GPU和Ivy Bridge支持PCI-E 3.0標準同樣需要升級為1155接口。至于Haswell是沒什么必要更換的,不過Skylake的14nm工藝和DDR4內存支持是必須更新接口的。
其實不要單看CPU接口,其實隨著CPU的進步,主板接口也有非常大的提升,PCI-E總線從2.0變3.0,存儲接口從SATA 3Gbps慢慢進化到SATA 6Gbps到現在最新的M.2/U.2接口,USB接口從2.0到3.0再到現在最新的3.1,對性能有追求的朋友是絕對會主動更換主板的。
當然回到最根本的一點,企業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盈利。現在市場不景氣,加上主板這東西用個5、6年根本是小意思,Intel大哥不花點心思,分分鐘餓死下面一票主板小弟。所以,Intel更換接口大部分大多數是技術提升需要,而實在沒辦法為了照顧下面的小弟也會更換接口,不過次數不多。
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Cannonlake最快也只能在18年上市,無可否認的是目前接口更換的周期越來越長,從1年1換到2年,甚至是3年,如果Intel 的7nm,5nm工藝無法緊跟摩爾定律的話,恐怕只會越來越長,所以大家可以安心使用自己的2600K了,新出的產品如果資金不足完全沒必要升級,1155主板再戰3年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