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fnxjk.com/statics/images/logo.png)
猴年孟春,《真相:楊元慶是合格的聯想CEO嗎?》一文祭出,不出意外又是寶能萬科事一樣的效果,10萬+的閱讀量。
文章作者遲宇宙,原《經濟觀察報》主筆,《聯想局》作者,近來發力微信,屢立文字之功,盡顯內容之王道。
《真相》文盡述楊元慶執掌之下的聯想歷程、業績、市場表現、并購、團隊、薪酬諸事,得出結論:楊元慶,錯錯錯!
聯想官方微信號《不停聯想的人》今日回應《你是一名合格的自媒體人嗎?》,指出遲文數據失真、陰謀論、忽略聯想15年成長、偷換概念等四大問題。
一如聯想之歷來“謙遜”,回應仍然是聯想體的“中庸之道”,依阿德哥看來,除《真相》文中將聯想財報港幣單位誤作美元之外,似乎只在一味開脫。
這第一個回合亦是聯想的一個折射,廉頗老矣!在內容營銷的時代,聯想顯然并不知道如何應對輿論,你的藍標呢?
但《真相》文將聯想之敗歸于CEO楊元慶,但這恰恰不是真相。單從商業倫理角度質疑聯想,顯然不是根本;而從商業倫理評判,本身亦是不道德。
真相恰恰是,聯想已老,其商業模式已落后于這個移動互聯網時代。聯想只提供產品,但在產品即服務的大時代面前,不只是聯想自身的問題,而是如何去“聯想”的問題。
作為84派的代表,柳傳志、朱立南、郭為、楊元慶等麾下的聯想開啟了中關村,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的民企創新、創業,這是歷史。
但歷史仍在演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更適用于商業。聯想錯在既有商業模型:賣PC(或手機)產品賺取利潤。但這看似永恒的真理,已經在走向死亡。
但這仍然是聯想的真理。這樣的理念不做改變,聯想就仍然會面對每況愈下的財報、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輪回搖擺的戰略,甚至,聯想會千人一面地回答輿論:我是廉頗!
抱成守舊的理念才是聯想的命門。
柳傳志曾說,谷歌、Facebook、twitter等企業也曾做過終端,但基本采取代工模式,事實上做不好。
楊元慶則說,蘋果硬件收入占其90%以上(當時),其軟件服務收入占比不過10%。
兩段話均可見聯想的守舊。
谷歌、Facebook、twitter等沒做好硬件,但樂視網卻做成了,而且視頻網站一股腦地都在做了;蘋果硬件收入是主體,但世界上只有一個蘋果,聯想也不是蘋果,更重要的是,蘋果的軟件服務收入占比仍然不知疲倦地在高增。
產品即服務。聯想人沒想明白這個道理,戰略差之毫厘,結果謬以千里。戰略錯了,自然在業務線上,品類、產品、價格、渠道、營銷手段等各條線上出錯,一連串的錯誤,縱然展示一絲亮色,卻仍然要面對無邊的黑暗。
在2004年并購IBM時,阿德哥就曾說,聯想越來越像新聞集團,從收購邊緣媒體到進軍主流傳媒,默多克遂有“扒糞蟲”美名,但互聯網資訊的爆炸,新聞集團近年來干的最多的事兒,就是不停的關掉曾經巨資收購的媒體。
其間還有收購德國Medion、巴西CCE等多家PC廠商;還有與NEC、宏碁等諸多企業的合資,這一切的大背景,是在2009年前,而2010年,就是全球的移動互聯網元年。
2014年,竟至于去收購 MOTO,聯想知道,在保住PC的業務線之外,要突破智能手機這條線。
從2009年進軍互聯網,到此后的放棄;從移動業務建立到出售給弘毅再到重新發力,直到收購MOTO,聯想一路搖啊搖,終于搖掉了中華酷聯中的排名。
聯想移動中國區總裁楊峻說,聯想正在重拾品牌之力。所以,聯想主打中高端政商企的MOTO系列與主打3000元以下的樂檬系列在國外賣得不錯。
就真的只剩下品牌了嘛?借力IBM、MOTO之力,在全球降維市場發力,但這仍然只是個生意,降維市場的局限與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聯想還能聯想多久?
楊元慶說,聯想手機如果不能在國內成功,就不是真的成功。很清醒的認識,但路卻錯了。
這一錯,錯失了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兩大風口,恐怕聯想接下來的對標企業,只能向代工王富士康靠近了。后者正在并購夏普,夏普背后,是日本精工領域的集體崩盤。
這一錯,每況愈下的財報、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多次的戰略輪回就是一個邏輯的命題了。
曹操夢中殺人,故問“何人殺吾近侍?”楊修卻臨葬時指而嘆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遲文認為楊元慶在夢中,但除了楊元慶,恐怕更多聯想人亦在夢中耳。
問題是,聯想還有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