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柳傳志一直注重外部商業智慧與內部商業智慧的無縫鏈接。開眼看世界,才能高瞻遠矚;活在當下,才能腳踏實地。這是柳傳志的聯想過去三十年一直處于中國企業界巔峰序列中的原因。
過去三十年,柳傳志跑的是一場馬拉松。
柳傳志一直注重外部商業智慧與內部商業智慧的無縫鏈接。開眼看世界,才能高瞻遠矚;活在當下,才能腳踏實地。這是柳傳志的聯想過去三十年一直處于中國企業界巔峰序列中的原因。
最近柳傳志邀請了十位創業者和媒體人暢談,談最新趨勢,談個人困惑,談產業江湖,這是聯想吸收外部商業智慧的一慣做法。柳傳志與學界很多人是至交好友,眾所周知的有周其仁,張五常等;也定期找一些正處在風口上的企業家,比如雷軍、馬云、馬化騰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柳傳志還訂閱了很多微信公共帳號,了解最新的行業趨勢。最近他時常會出現在聯想控股微信公眾號“聯想控股微空間”上,親自與關注此賬號的人進行互動,話題也多是他正在思考和企業工作者所關心的內容。
這次邀請十位朋友聊天引起很大反應,一是因為不同于以往的高大上,有新穎之處;二是很多受邀者關注互聯網行業發展,表達欲望強烈。對于柳傳志而言,這算是一次普通座談,一次關于創新的座談,過去由柳傳志主導的與創新相關的座談不計其數,有關門的,有開門的。座談會后外部關于聯想創新道路的爭辯其實正是柳傳志愿意看到的。
馬云在央視年度頒獎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現在的互聯網創業者應該向傳統行業的前輩們學習,他們走過的路,你們還沒有走過;未來,大家都必須走過他們的道路,如果互聯網企業需要象他們的公司活得那樣長。
唯獨在中國,關于創新的爭議十分激烈,一直沒有定論,這或許是中國企業步入現代商業社會的時間太短。大致來說有兩種意見,一種理解是純粹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另一種理解不限于技術、產品創新,還包括管理、商業模式的創新。在當下,很多人對于創新的理解甚至狹隘到了互聯網領域的技術與產品創新。
前者基于技術,后者不僅基于技術,還基于商業智慧。柳傳志的創新是后者。
與小米,360,阿里巴巴這些互聯網公司相比,柳傳志所在的聯想控股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有領先優勢,特別是管理創新方面。“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拐大彎”,“復盤”等都是聯想的發明,如今已經成為中國創業者的口頭禪。
聯想控股的子公司—聯想集團在技術創新方面,不及一些互聯網新興公司。在一個技術創新驅動的時代,聯想集團如何結合自己的商業優勢,特別是管理創新進行技術創新,這是企業家應該思考的問題。其結論可能是,有三十年歷史,經過PC時代,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聯想,在商業方面擁有一片厚土沃壤,可以持續性創新,要跑長跑。
PC產業幾乎所有的公司都不賺錢了,聯想集團卻能賺錢。聯想集團(00992.HK)發布2014-2015財年中期(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業績,截至9月30日的三個月里,聯想集團營收104.75億美元,同比增長7%;凈利潤2.6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在截至9月30日的六個月里,聯想集團營收208.7億美元,同比增長12%;凈利潤4.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
聯想集團是柳傳志創新理論的最佳實踐,這家公司現在已經是全球第一大PC廠商。在一個年產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大產業里,規模最大,最賺錢,算不是算成功?在PC產業這條跑道上,聯想集團與國際廠商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以一場長跑比賽而論,聯想集團是最后的贏家。在PC產業里,以短跑論,蘋果這樣的公司才是贏家,但蘋果也是最先在PC產業掉隊的,至上世紀90年代,蘋果已經在PC產業里成為市場上的落伍者。是iPod、iPhone、iPad讓蘋果再度煥發生機。
一個產業的發展,都會經歷兩個階段:草創階段與成熟階段,草創階段屬于那些膽大的創業者,幾個伙伴幾條槍,搭個班子開干,這樣的臨時拼湊出來的草臺班子在一個行業里,有時候數以百計,有時候甚至數以萬計。比如當年的團購,藍海快速紅海化,運氣好的,跑得快的會成為這個時代的混世魔王;但在成熟階段,有大資本背景,有豐富管理經驗與商業智慧的玩家才會勝出。混世魔王屬于短跑型,專業團隊才能最終勝出,成就王圖霸業。
大師級經濟學家克魯格曼曾說過一句廣為人知的話:一句話,告別車庫里的小鬼,迎來新的鐵路大亨—順便,法庭上見。意思很明顯,即一家行業最終將由殘酷的商業力量主導,而非運氣,或者風口。
其實在現代創新理論鼻祖熊彼得那里,創新是系統創新,即基于技術創新,也基于商業智慧創新。回到美國,蘋果、微軟并不是在技術創新領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他們的關鍵技術來自于其他公司,比如施樂。今天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鐵人三項”,其實早在PC時代,蘋果玩的就是鐵人三項。微軟則開創了軟件的授權模式,這使軟件商業化成為可能,也使PC產業專業化分工成為可能。總結來看,蘋果、微軟成功的關鍵都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而非技術。
前文提到的施樂倒是一家技術創新成功的公司,筆者也一直覺得它是一家與蘋果,微軟一樣偉大的公司,但現在網上那些“狹隘創新論者”對施樂并不感冒,而用技術創新來論證蘋果、微軟、甚至谷歌、Facebook的偉大。說得好聽些,這叫張冠李戴;說得難聽些,這些人不過是“成功學”的門徒,不遺余力地為偶像們涂脂抹粉。
在中國,小米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典范,小米電商,粉絲經濟,安卓生態建設都算商業創新范疇。
單純的技術創新崇拜,不能走得太遠。這很像金庸在《天龍八部》里講的:鳩摩智強練72絕技的時候,無名老僧都會悄悄地放一本佛學經典,意在化解鳩摩智強練絕技時累積的戾氣,可惜鳩摩智視而不見,最終走火入魔。
有人說柳傳志看不懂《小時代》,所以柳傳志過時了。其實我真的不知道雷軍、馬云、扎克伯格是不是郭敬明的粉絲。柳傳志說“看不懂《小時代》”,其實是表達對這部電影,對《小時代》粉絲們的好奇。在對郭敬明及《小時代》的好奇心這一點上,柳傳志與年輕一代的企業家是共通的。相信扎克伯格看完《小時代》同樣會好奇。
互聯網圈的企業發展則不是長跑,是百米跑,脈沖式發展,不斷有新面孔出現,所謂“城頭變換大王旗”,當來自互聯網界的馬云登上成為中國首富,甚至即將超越李嘉誠成為全球華人首富的時候,有誰還記得,來自中國互聯網,2005年成為中國首富的陳天橋現在正在變賣資產。
人們習慣拿互聯網圈的“年輕人”與柳傳志對比,實際上可比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