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貝爾實驗室的三位年輕程序員編寫了一個叫做“磁芯大戰(zhàn)”的“游戲”,但它通過復(fù)制自身來擺脫對方控制的理念卻奠定了首個計算機病毒的雛形。35年前,一位名叫 Rich Skrenta 的15歲少年程序員制作出了一款叫做“Elk Cloner”的引導(dǎo)區(qū)病毒。它能夠通過軟盤進行傳播,進而破壞 Apple II 。雖然一開始只是個為了顯擺自己匯編語言技能的惡作劇,但它也被認為是首款面向 Apple II 的計算機病毒。
一旦將帶毒磁盤插入機器,Elk Cloner 就會占據(jù)系統(tǒng)內(nèi)存、不停地將自身復(fù)制到其它尚未被感染的磁盤上,然后用戶可以在啟動的時候看到如下這首“詩歌”:
Elk Cloner: The program with a personality
It will get on all your disks
It will infiltrate your chips
Yes, it’s Cloner!
It will stick to you like glue
It will modify RAM too
Send in the Cloner!
與當前肆虐的偷錢、勒索、竊取敏感信息的惡意軟件相比,那些年產(chǎn)自實驗室的所謂病毒反而顯得有些“高雅”。在 1990 年的一塊黑客向 Usenet 公告板上,Skrenta 寫到:
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雖然我已經(jīng)將自己的 Apple II 送人了,但也曾為它編寫過許多探險游戲、一個小型編譯器、一級一個玩具級的多用戶操作系統(tǒng)。編寫 Elk Cloner 是一個出于興趣的愚蠢舉動,沒想到的是它到現(xiàn)在都還活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