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回顧小米手機剛上市時,周鴻祎以一種俯視的姿態說,當時我是唯一看好,并看破這種模式的人。然而,今日小米成為他需要仰攻的目標。
周鴻祎最近看起來有點不太對。
這是一個有著充分表達欲和攻擊力的企業家,但是從2014年1月到2015年初,他進入了一個明顯而罕見的沉默期。他甚至把公司核心的安全業務全權交給了總裁齊向東,自己退而成為了一條產品線的負責人。但是進入5月以來,他又變得異常高調,他的一言一行看起來好像他還是當初那個試圖挑戰騰訊的小創業者一樣——極端的價格以及著了魔一樣在各種場合喋喋不休地推銷自己的產品。當然,他還動不動就向團隊發飆。
他甚至說服了360的股東們,以支持他將公司私有化,這個消息在昨天被公布。很顯然,如果重回A股的話,他將獲得更為充裕的資金來發展手機業務。與很多二次創業者一樣,他認為只要他傾盡所有,他也許就可以抓住當時失去的機會。
兩個問題:從突然沉默到頻繁發言之間,發生了什么?以及,他到底失去了什么?
在周鴻祎二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雷軍一直是他重要的參照物。在他進入互聯網的第一年,他便經人介紹認識了雷軍,周鴻祎曾向媒體回憶兩人相識的場景,他對雷軍是「很長工夫的仰視」。兩人有著相似之處,年齡相仿,同是湖北老鄉,同是技術天才。但兩人性格和行事風格又極其不一樣,雷軍是守正出奇的人,總是先將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出發,善于生存,善于合作,但不善于搶奪和征服,內心瞻前顧后;而周鴻祎正相反,他的性格中有更強的攻擊性和賭性,內心偏執、激烈,他習慣把握機會并孤注一擲。
兩個如此不同的人竟維持了十幾年的友誼,雷軍還跟周鴻祎共同投資過一家游戲語音公司。他們對互聯網的趨勢有著相似的觀點,但是對于如何做產品,對于巨頭是結盟還是攻擊,持不同意見。3Q大戰之后,兩人關系漸冷。
雷軍先發,周鴻祎后發,而周鴻祎后發而先至——這是這個故事的前半段。
當雷軍在金山試驗做電商做網游,糾結是否應該離開時,周鴻祎已二次創業,成立360。每一次的繁榮都需要有人扮演反派角色,他是被時代選中的人。2011年,360登陸紐交所,周鴻祎意氣風發。360上市當日市值39億美元,同年夏天,雷軍創辦小米整一年,小米估值不到3億美元。
那時候周鴻祎眼里的對手是BAT,他經常對媒體表述的一個觀點就是「360要顛覆巨頭、顛覆壟斷者。」后來,他為這句話付出了代價。巨頭們很快開始彼此結盟,在360面前豎起了一道資源和資本的墻,他們用堅壁清野的方法來打擊這家公司。他還面臨著一個更大的困擾是,靈巧的360正在逐漸變成一家大公司,其中不乏內部斗爭,它離周鴻祎想要的特種部隊越來越遠。
與此同時,一個出人意料的對手正在逼近——落后他許久,也沉默了許久的雷軍突然殺過來了,不僅迎頭趕上,而且速度跑得比他還快——2013年8月,360市值突破100億美元,幾乎是同一時間,小米完成第五輪融資,估值100億美元。
可以試著想像一下當時周鴻祎的狀態。這名驕傲的戰士一定在想,小米的超越無非是偶然的,小米的打法和精髓有那么難以掌握嗎?之后周鴻祎接受媒體采訪時的說法證實了這一點,他說,他是當時唯一看好雷軍模式,也是唯一一個看破雷軍的模式的人。
他看準了趨勢,但沒能堅持,在特供機失敗之后,他一度放棄了手機,直接轉向了智能硬件的開發。周鴻祎很后悔,他說錯在他當時「一念之差」。
他憑借自己的經驗、對互聯網的判斷和對小米的輕視,在當下做出的選擇是——跳過手機直接卡位智能硬件,跳過手機去做手表、路由器、隨身Wi-Fi。要知道,當時的人們都在議論物聯網將是十倍于互聯網的規模,因此周鴻祎想的是,既然看懂了小米,看到了手機之后智能硬件的爆發趨勢,為何不干脆從物聯網上直接占據戰略高點,再造一個十倍于現在的360?
從結果來看,他太著急了。360所推出的一系列硬件產品,沒有一款大獲成功,當然,這里的「成功」指的是像小米手機一樣的成功,它們甚至沒有給360的市值增加太多溢價。但公允地說,并不是周鴻祎做得不好,而是整個行業太慢了,物聯網的爆發速度要遠遠慢于周鴻祎的預計。
在經歷了一系列試錯之后,2014年后,他開始變得沉默,他多次向公眾表示他正在反思和重新思考,這種探索對他而言,似乎是他的第二本能。他在去年底接受采訪時說了以下的話:「我過去也許太貪心了,試圖去做了太多的事情」、「我不懂人、不懂人性」,他還說,「2014年我在想,我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繼續做行業里的第一產品經理?還是說要改變我自己?這個問題我也沒有答案。」——這些話顯得異常真誠。
然而,當一名上市公司CEO開始公然坦白他的困惑和自我質疑,這往往不是什么好兆頭。2015年1月,360市值跌至75億美元,而小米完成了其第六輪融資,估值450億美元,成為了全球估值最高的初創公司。
周鴻祎一直是一個善于借勢的人,他習慣開快船,但奈何水流還太慢,他善于高速沖浪,但他始終沒等到一個大浪襲來。于是,在2015年,他又被迫重新回到了主流的手機市場,但此時他已經跑了別人路程的兩倍,氣喘吁吁。
幾天前,360發布了一篇典型周氏風格的攻擊力很強的營銷文案,文案中公布了大神手機和紅米的多個對比,說大神賣一臺虧45.58元,而紅米2A賣一臺賺144元。在這篇文案中,他也回顧了自己一年多的心路歷程,他用調侃的語氣說,「我又后悔了,千萬不要做手機,真的很難的,我被耍得像猴一樣」,這固然是他在攻擊對手,其中也不難看出他進入這個行業之后的無奈與自嘲。
事實證明,恰恰是保守的雷軍踏中了移動互聯網的節奏。今日的雷軍看起來風生水起很是得意,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慢、他保守。如果雷軍第一步就做智能硬件,做路由器和智能電視,他會死得很慘。而雷軍選擇了在手機極具規模之后,再涉足其他產品,而當他發現小米路由器和小米電視進展不順之后,他第一時間就立刻收縮了。他迅速轉變了策略,開始和整個硬件產業合作,用投資的方式將風險降到最低。在領導行業和分享行業之間,他保守選擇了后者。
原因之二,雷軍做手機,是將手機當作消費品而非互聯網硬件來做。智能手機有兩個趨勢,第一個趨勢是智能化或者說是互聯網化,第二個趨勢則是消費升級,讓用戶以更高的性價比獲取更好的服務。而雷軍的幸運在于他主要把握住了后一個趨勢(至于這種趨勢還會延續多久?未來是否仍是一種優勢?則是另外一個話題)。
在進入人們視線的這二十年間,周鴻祎幾乎是一路高歌猛進,順風順水。他歷史上的「不成功」其實只有兩次,一是當年被BAT聯手絞殺,但這個「絞殺」恐怕是意料之中的,他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乘機壯大了360;而小米和他的戰爭雖然是無聲的,但某種意義上帶給他的挫折感更強。如果說他今天沉默而又急躁的狀態有什么心理上的癥結——或者可以叫「心魔」,那么這個「心魔」不是雷軍,而是一種「看準而又錯失」后的不甘;一種曾經不停超車,但首次被人從背后超越的焦慮。
他著急想找回這個世界,重新找回秩序。這種「看準而又錯失」的不甘,能否成功逆襲?這一點沒有人知道,畢竟今天已沒有當初的戰略機會,市場需求趨近飽和,他的競爭對手,從魅族到華為到錘子都在使用小米的打法,周鴻祎只是其中之一。但是,那種被人從后面趕超的焦慮,已隨著5月6日發布「奇酷」手機品牌的那天開始釋放,因為,他又再次站在了挑戰者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