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SDN(中國軟件開發聯盟)、天涯社區等網站發生用戶信息泄露事件。針對此事,工信部發布通告,強烈譴責竊取和泄露用戶信息的行為,同時要求各互聯網站要及時發現和修復安全漏洞。
“泄密門”將網企漠視用戶信息安全的短板徹底暴露出來,CSDN像倒下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大量知名網站相繼“淪陷”,拉開了我國互聯網史上最大規模的用戶信息泄露序幕,受害網民超過1億,很多網友表示“改密碼改到手軟”。原以為自己在網上包得很密實,孰料在黑客眼中卻是在“裸奔”。今天是網站信息,明天是銀行信息,如何了得?
也許是不那么“顯而易見”的緣故,人們往往十分在意交通安全、財產安全、人身安全,對信息安全的敏感度卻要低得多。而事實是,信息安全同樣十分重要。君不見,不僅有傻乎乎的局長拿微博當QQ,公開約情人去酒店開房;更有那么多名人樂于當自己的“狗仔隊”,走到哪里都將自己的行蹤現場直播;還有人將日記寫在網上,事無巨細,無所不包。至于密碼,就更是怎么方便怎么設,123456、111111、888888……易如反掌的破譯,令心懷不軌的人想不動心都難。
針對多家網站發生的密碼泄露事件,有專家提醒網民,盡量修改自己在網絡上使用的密碼,在上網的時候盡量不要提交敏感信息,以保證自己的信息安全。
用戶信息頻頻泄露,對一個網民數量超過4億、電子商務規模今年有望超過6萬億元、網絡實名制漸行漸近的國家來說,意味著什么?公眾飽受垃圾短信、違法違規信息騷擾只是最低等級的危害,利用他人信息進行金融詐騙、洗黑錢以及盜取他人資金,則直接構成金融犯罪、擾亂金融秩序;而公眾心理恐慌的生成,對電子商務、網絡實名制、互聯網的發展的損害更加深遠。對此,管理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惕,思忖互聯網安全的應對之策,防止用戶信息泄露出現“破窗效應”,而不能止于“強烈譴責”與督促網站修補漏洞。
必須看到,公民個人信息的安全問題并非互聯網的專利,回返到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亦從未跳脫信息泄露的陰霾。互聯網與現實生活,已然不可分割。2008年,深圳市曾有4萬名孕產婦信息被公開兜售,一度引來滿城議論。幾乎沒有消停過的還有,包括銀行、醫院、政府辦事機構在內的諸多方面,都儼然成為公民個人信息無端被泄露的一個個絲毫不受控制的出口。
安全問題滲透于國民生活的幾乎每一個層面,吃到嘴里的不求有益但奢無毒,行在路上只得寄望于上天庇佑,包括那些寄存于虛擬世界的個人信息,現在看來亦是岌岌可危。此番“泄密門”的漩渦不斷擴大,只是再一次讓人們打量和考問,互聯網信息安全的嚴峻性——每一次填寫個人信息,真的都是安全、必要和合理的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信息安全技術都不可能永保無虞。與技術升級相比更關鍵的,是在法律上形成對網絡犯罪的強力震懾。從目前我國的信息網絡安全立法來看,開放性不高、兼容性不夠、操作性不強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不得危害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等大而化之的內容較多,一些法規之間還存在交叉和沖突,與網絡應用迅猛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
我們只有把普及安全知識、樹立安全觀念、強化安全責任、提升安全技術、完善安全立法等措施結合起來,才能扎緊網絡空間的籬笆,化解網絡時代的“密碼危機”,為下一步更大規模的電子商務、網絡支付、網絡實名制等奠定安全基礎,讓每個手握“網絡存折”的人睡得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