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臉吃飯、刷臉取錢、看臉值機……當身份證、銀行卡、微信和支付寶賬號紛紛與“臉”綁定在一起,“刷臉時代”正大步流星地向我們走來。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在消費、金融、出行等多個領域加速落地,信息泄露、安全隱患等問題卻也相繼浮出水面。
取錢、值機“有臉就行”
最近,市民趙先生到銀行取錢時卻發現銀行卡忘在了家里,本準備回家取卡,卻被農行工作人員告知“刷臉”也能取款。
在ATM機操作界面選擇“刷臉取款”,然后ATM機就啟動了紅外雙目攝像頭進行活體識別。對著攝像頭眨眨眼睛,就完成了人臉抓拍。隨后,刷身份證或輸入手機號,進行二次驗證。身份識別成功后,選擇取款的賬號,輸入取款金額和密碼,錢就從ATM機里“吐”出來了。
無獨有偶,匯豐銀行日前宣布已成功推出手機銀行人臉識別功能,用于小額移動支付。而早在2016年,招商銀行就已率先在全國106個城市近千臺ATM機上實現了“刷臉”取款。
時光回溯至2015年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的笑臉被定格在漢諾威電子展的大屏幕辨認框內。幾秒鐘之后,大屏幕顯示支付成功,馬云成功“刷臉”購買了一張1948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紀念郵票。短短兩年時間,人臉識別技術就在銀行、第三方支付、交通出行、智能手機等多個領域搶灘布局。
在杭州萬象城肯德基的KPRO餐廳里,消費者就能體驗一把“靠臉吃飯”。在自助點餐機上選好餐,選擇“支付寶刷臉付”,然后進行人臉識別,只要1至2秒鐘,再輸入與賬號綁定的手機號,確認后即可支付,全程不到10秒鐘。忘帶錢包、信號不好、手機沒電的尷尬或將從此煙消云散。
今年春運,北京等多地火車站就已推出“刷臉”進站通道;今年6月,在河南南陽機場,國內首個人臉識別智能化登機系統讓旅客在登機口刷臉秒速驗證登機;今年8月,在通州的京東線下商店,消費者的臉就是密碼,刷臉瞬間完成支付。
值得一提的是,當“剁手”買買買后,“刷臉”有望成為下一個“接棒”姿勢,在快遞自提柜輕松取貨。9月14日,螞蟻金服宣布人臉識別技術將向物流行業開放,首批支持刷臉取件的自提柜已在上海5個快遞站試點。
不敢“露臉”防盜刷神器走紅
有臉就行,刷臉過關。最近揭開神秘面紗的全屏iPhoneX手機,可謂把這波“靠臉上位”的智能熱浪推向了高潮。
“對著攝像頭搖頭兩次即可完成FaceID的面部信息注冊,速度比TouchID記錄指紋還要快。用來進行開機解鎖時更簡單,只要盯著屏幕前置攝像頭看一看,手機上的鎖定圖標就會變成解鎖狀態。”一位現場體驗蘋果手機人臉識別功能的網友如是描述。
關于FaceID功能,蘋果公司宣稱雙胞胎都能正確識別。為了防盜刷,蘋果甚至與好萊塢模型團隊進行了對比驗證,以保證所識別的人臉不能被人臉蠟像等仿制品所替代。
如此“神奇”的識別、解鎖,雖然著實炫酷,但真若走到你我身邊,瞬間引發了一大批“不適應癥”:“朋友讓我幫看看這件衣服怎么樣,我一瞅屏幕,支付成功了”,“半夜老婆趁我睡覺解鎖手機怎么辦”,相似度頗高的“網紅臉”鎖屏是否形同虛設……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款售價28元的淘寶防面部識別解鎖面罩日前在朋友圈流傳。據網絡圖片顯示,這款蒙臉睡眠頭套將頭發眼睛鼻子全部包裹,只在唇部挖了個洞露了出來。不難發現,不少網友對人臉解鎖技術既欣喜又擔憂。
“靠臉走天下”還需技術心理“雙保險”
近年來,隨著商湯、曠視、云從、依圖等一批“獨角獸”企業在人臉識別這個細分“江湖”展露頭角,“刷臉”應用也早已成為資本巨頭廝殺的一片紅海。
據36氪研究院今年6月發布的《人工智能行業研究報告》預計,最遲至2019年,我國AI(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突破百億元。報告預測,未來的人工智能將在計算機視覺應用場景上大放異彩,其中,動態人臉識別技術是目前創業熱度最高的細分領域,尤其是金融和安防場景,將成為創業公司的重點布局場景。
雖然人臉識別解放了雙手、告別了密碼和二維碼,但當“刷臉”和“錢”緊密綁在了一起,不管是廠商還是用戶都難以瀟灑,不得不謹慎對待。
今年“3·15”晚會,央視主持人手持兩部手機,一張觀眾的自拍照不僅能夠眨眼、轉頭、微笑,還能變成可受任何人控制的臉部模型,令全場一片嘩然。看似十分安全的人臉識別,就這樣被破解了。在央視看來,指紋、人臉在內的生物特征,屬于用戶的隱私范疇。如果被不法分子盜用或是泄露,后果不堪設想。
“密碼泄露了還能更換,人臉呢?難道也要換嗎?”有網友不禁感慨。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生物識別技術的發展需要搜集諸如面部特征、指紋、虹膜等數據,而這些數據關系到老百姓的個人隱私,更涉及公民安全等法律問題,是否該交由企業存儲,未來的數據安全如何保障,成為接下來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