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上班,全國上班族打開電腦的心情可能都是一樣怯怯,借用90后同事的話來說:“我以為病毒是我們剛接觸電腦那會的事兒。”確實,距離上一次“病毒”二字成為公眾話題已經過去有段時間了,但這并不代表我們的電子設備、信息安全已經處于一個無菌無害的環境中。據說“Wannacry”(永恒之藍)病毒毒如其名,中招的人沒有不想哭的,這個蠕蟲式病毒已經使超過99個國家受到攻擊,并且目標明確——并不對目標電腦造成毀滅打擊,而為勒索“贖金”,工具新穎,形式老套。
這輪綁架信息可怕在哪里?截至寫稿之前,關于這款病毒的盜取者、改編者,人們依然一無所知,也無法還原它的傳播路徑,包含27國語言的勒索信息流暢地表達著始作俑者的勒索意圖,也昭示著他們的野心。更令人喪氣的是,根據相關專家的技術分析,即使交出比特幣贖金,受害者也將無法拿回信息。
去年底,《烏鎮報告》稱全球移動寬帶用戶達36億,從電腦到智能手機,到智能家電,到未來的智能穿戴設備,這個數據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如此越來越高水平、智能化的發展,同時也代表著操作界面的簡約化,設備響應的自動化,用戶使用的“傻瓜化”,要讓處于這種趨勢下的用戶理解“通過自動掃描445文件共享端口的Windows機器,無需用戶任何操作,就可以將所有磁盤文件加密、鎖死,后綴變為.onion,隨后黑客將遠程控制木馬,向用戶勒索贖金”,這一整段病毒原理已經很難,更不要說主動為個人信息安全設防。
從粗略的電腦病毒公眾認知史上看,這種掉以輕心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沖擊波”“震蕩波”“熊貓燒香”這些造成大范圍破壞力的病毒,都已經是上一個十年的事情了,曾經殺毒軟件開發公司和各種橫行病毒之間曖昧的關系,加劇了大家對“世間本無病毒,殺毒軟件多了也就有了病毒”的印象,隨著某款殺毒軟件開創的免費殺毒時代來臨,病毒少了,但是捆綁安裝和信息收集卻多了,所以在公眾眼中,有選擇的安裝一些防護軟件已經被認為是“夠用”的了。
國家層面,信息安全已經上升到戰略高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堅持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的力度,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相比之下,個人信息安全習慣的建立顯得更為緊迫,特別是在我們暫時無法擁有自主操作系統的前提下。此次勒索病毒的受害者大多使用的是舊版本操作系統或者基于舊版本操作系統的定制軟件。有估算數據顯示,在中國大陸仍有20%的電腦還在使用停止更新服務的Windows XP系統,無法抵御其他眾多類型的蠕蟲病毒攻擊。
智能設備發展的“傻瓜化”不代表用戶真的可以同步“傻瓜化”。重視系統安全性,了解基本軟硬件知識,培養安全“無毒”的上網習慣,以及及時安裝系統補丁……“永恒之藍”病毒危機教會我們,無論文理科生,網絡生存要保護自身信息安全,都須學會自己捂緊口袋,把所有安保工作假手于人的時代,還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