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昨日正式印發《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實現業務收入突破8萬億元,相對“十二五”末4.3萬億元的業務收入再翻番。與此同時,百億及千億企業培育目標也較“十二五”翻番。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劃》首次明確提出信息安全產品收入目標,即到“十三五”末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超過13%的行業平均目標。
“安全可控”被凸顯
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分會秘書長曹開彬告訴記者,從目前國內信息安全產業本身來看,還不能完全滿足我國網絡安全需求,因此需要將信息安全產品發展目標單獨提出,著重強調發展。他表示,20%的增速完全可以實現,包括大數據、移動辦公應用等都有很大發展空間。
《規劃》顯示,“十二五”期間,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從2010年的1.3萬億元增長至2015年的4.3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7%;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業態快速興起和發展。2015年,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合計收入占全行業的14%,入圍門檻從2010年的3.96億元提高到13.3億元。
《規劃》再次強調了對龍頭企業的培育,目標是到“十三五”末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百億級企業達20家以上,產生5到8家收入千億級企業,這相對“十二五”末的水平將實現翻倍。《規劃》明確支持龍頭企業發揮產業鏈協同競爭優勢,集群化“走出去”。
《規劃》提出了創新驅動、協同推進、融合發展、安全可控、開放共贏的發展原則,而相對“十二五”規劃,“安全可控”原則為首次提出。“進一步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被列為重點任務之一,并明確要“加快培育龍頭企業,發展若干專業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優勢企業。”
對信息安全的重視還體現在:《規劃》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列為九大重點工程之一,并設定了目標——信息安全產品收入到“十三五”末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超過13%的行業平均目標。
跨界融合乃大勢所趨
《規劃》指出了新形勢下軟件行業的新變化:以數據驅動的“軟件定義”正在成為融合應用的顯著特征。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軍民融合發展等國家戰略的推進實施,以及國家網絡安全保障的戰略需求,賦予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新的使命和任務。
而“深入推進應用創新和融合發展”也被列為重點任務,《規劃》對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在工業、制造業、現代農業、服務業中的應用和發展重點均有所提及,包括發展面向智能制造的安全可信云計算,以及推動大數據與云計算、工業互聯網、信息物理系統等的融合發展,支持建立面向不同工業行業、不同業務環節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平臺,選取重點工業行業、典型企業和重點地區開展工業大數據應用示范等。
以軟件與智能制造的融合為例,波士頓咨詢曾在《工業4.0——未來生產力和制造業發展前景》的報告中指出,以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為代表的工業4.0新技術將為中國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帶來15-25%的提升,額外創造附加值4至6萬億元。據記者了解,阿里云正與協鑫光伏、徐工集團、比亞迪、華中數控等公司合作,推進云計算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
阿里云架構師歐陽克非告訴記者,大數據是智能制造的基礎,云計算在智能制造領域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工業客戶對其認可度正在提升。針對工業應用,需要結合工業互聯網對云計算和大數據平臺的要求,完善公共云基礎平臺建設,并通過混合云的方式實現和工場已有系統和數據中心的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更體現了對于新業態和新技術的關注,其中多次提到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計算機視聽覺、新型人機交互、無人駕駛等前沿技術。此外,云計算能力提升工程、大數據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工程等被列為重點工程。
在加大財政金融支持方面,與“十二五”規劃不同的是,《規劃》還提出探索建立國家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投資基金,鼓勵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