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年,在保護好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個人信息安全
我們喜歡把日常活動和個人喜好“曬”出來的習慣,正成為不法分子為你“畫像”的最佳素材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剛剛訂購了一套房子,就收到裝修公司的電話推銷;剛買了汽車,就被詢問是否需要汽車保險;節假日臨近,各類商品廣告接踵而至……
如果只是被騷擾一下也就罷了,一旦這些信息與公民的經濟財產安全掛鉤就不得不令人細思恐極了。進入新年,大家在保護好人身財產安全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信息都去哪兒了
信息時代,我們不可避免地要提交各種身份信息。銀行開戶需要身份認證,網上購物需要提交姓名地址以及銀行卡信息,去醫院看病需要提交社保卡信息……如果不提交信息,就無法辦理相關業務,也就無法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然而在提交和使用這些個人信息時,很少有人會想,這些提交的信息安全是否可以保障。
前不久,《南方都市報》記者只花了700元就買到了同事包括住宿、航班等11項信息。在對方提供的截圖中,該同事的身份證照片、證件號碼、入住酒店、房號等都赫然在目。這則新聞一出,立刻引起公眾一片嘩然,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安全問題再一次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人們不禁要問,是否只要有人肯付費,個人信息就會成為公開的秘密。
我們的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根據獵豹移動發布的一份全球隱私安全報告顯示,手機病毒和惡意應用盜取個人信息,以及釣魚網站攻擊,導致多個行業個人信息數據非法暴露在互聯網中。個人信息的盜取和販賣已經形成跨平臺、跨行業、集團式的黑色產業鏈。
在這條黑色產業鏈上,以“社工庫”及衍生出的周邊產業尤為成熟。上游是不法分子利用制作病毒木馬、各種釣魚手段、黑客攻擊方式獲取用戶信息;中游是交易中間商,他們會把獲取的數據進行提煉篩選整合,使其更有價值;下游是不法分子利用這些數據從事非法活動達到變現的目的。
此外,網上大量的數據泄露還與數據領域管理不善息息相關。去年公安機關網絡安全部門抓獲了涉及40余個行業和部門的內部人員390余人、黑客近百人。
許多個人信息是在我們不經意間被動泄露的,但大家更應警惕的是那些被主動泄露的信息。臨近春節,搶購火車票成了許多人關注的重點。從2012年起,由于火車票全面實行實名制,購買車票需要提交姓名、身份證等個人信息,一些借助黃牛購票的乘客,極易把個人信息泄露給他人。現在黃牛在網上代購火車票,往往還需要乘客提供12306購票網站的賬號和密碼,對于喜歡將各種賬號設置相同密碼的用戶來說,這無疑將帶來更大的經濟風險。
撐好保護傘
信息裸奔了,我們應該怎么辦?某種程度上說,自己就是自己的保護傘。就像駕駛汽車一樣,主動安全比被動安全更重要。
生活中,你會發現有些格外小心的人。比如從不在自己的手機設置上允許后臺訪問和推送信息,不隨意丟棄寫有自己名字地址的包裝,不隨便辦理各種會員卡等。還有的人對自己的金融安全小心翼翼,在微信和支付寶等各種網上支付從不關聯自己的工資卡,而是另外開通一個專用賬戶,定期往里面存錢,這樣一旦賬號發生危險,會把損失降到最低。這些看似小心過度的人,其實是懂得保護自己的聰明人。
在專家看來,“曬”得過度意味著風險。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教授蔣興浩也認為,信息安全意識非常重要。很多個人隱私泄露主要來源于用戶操作中對隱私保護的疏忽和不規范,最典型的就是過度社交網絡化。可能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我們喜歡把日常活動和個人喜好“曬”出來的習慣,正成為不法分子為你“畫像”的最佳素材。
對個人而言,養成良好的網絡安全習慣尤為重要。比如,謹慎發布個人的移動地理信息、不隨意連接公共區域的無密碼WiFi、不在公共計算機上收發郵件或登錄賬號、不在多個地方使用相同的密碼等,這些網絡安全的好習慣會讓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使用公民大數據的相關部門也是重要責任方。據我國刑法修正案(九)中“誰使用、誰受益、誰擔責”的原則,這些信息持有和使用機構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一旦發生信息泄露事件,公民有權利向這些部門討要說法。只要有人通過非正常渠道了解了你的信息,一定要問清楚他的信息來源,并有必要向公安機關提供線索進行舉報。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關于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明顯滯后。復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陸志安認為,深層問題在于現有法律法規呈碎片狀分散,相互之間沒有打通,規制范圍比較有限。與網絡信息安全相關的立法修法工作迫切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在這個開放共享的時代,處理好安全與發展的關系考驗的是人類的智慧,也決定著我們的網絡家園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