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国产一级在线观看,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安全行業動態 → 正文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信息被分類別高價出售

責任編輯:jackye 作者:張靜雅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2-26 10:15:03 本文摘自:北京晨報

專家解析

泄露渠道:技術和流程被鉆漏洞

北京網安與360建立的全國首個警民合租網絡犯罪舉報平臺的首席反詐騙專家劉洋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屢屢發生,且有大幅上漲趨勢。“尤其是精準詐騙案件多發。這些精準信息大多來源于網上的信息泄露,這對市民的財產安全有著很大的威脅”。

他總結,大體來說,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技術方面,相關系統有漏洞,“黑客”非法攻擊獲得了相關隱私信息,最終被惡意利用完成了整個詐騙流程;二是在買家購物的流程中存在信息泄露,“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涉及內部人員私自賣掉或不經意泄露出去的風險,這種可能性很大,但需要通過對相關信息源頭做調查才能給出最終的結果”。

除了上述安全問題外,如此大規模網購訂單信息泄露,很大一部分信息是來源于商家的第三方軟件系統。“購物平臺內的大部分電商在處理大批量訂單時會使用第三方軟件來簡化倉庫管理、訂單管理、訂單打印等工作量,第三方服務廠商或研發人員也能接觸到用戶數據。”劉洋介紹,比如消費者從電商購買商品時,會收到短信確認,短信運營商就是第三方,一旦系統存在漏洞或基礎架構維護不到位,用戶信息也就泄露了。

專家提醒:謹慎使用公共WiFi

專家表示,外出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使用免費公共WiFi,但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網絡罪犯劫持公共網絡或設置假熱點,欺騙受害者登錄,這樣他們就可以刷卡密碼、信用卡號碼和個人信息,可以幫助他們清空自己的銀行賬戶。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而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試的時候會要求你填寫一份所謂的“個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關系說明、父母名字、個人電話住址、畢業學校、證明人(甚至還有學校證明人),甚至身份證號。

專家稱,很多快遞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車票、機票上印有購票者姓名、身份證號,購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不經意扔掉或通過朋友圈曬圖,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最好不要將這些包含個人信息的車票、購物小票等在微博、微信上曬圖。身份證復印件上要寫明用途。

防范建議:凡事多核實不轉賬

“對于網絡詐騙的治理,關鍵要看運營商和銀行兩方面,必須要從源頭解決,他們要負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劉洋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如果市民接到陌生電話,尤其是涉及到資金轉移的電話一定要保持警惕,對400開頭的電話也不可掉以輕心,“400開頭的號碼大多為企業提供給消費者咨詢的熱線電話,一般情況下不會用這個電話打出來”。此外,陌生的170開頭號碼也要注意,“這個號段的推銷、廣告、騷擾電話比例也比較高”。劉洋提醒,凡是詐騙電話,最終一個環節都是要求轉賬,“要求轉賬的時候就要明白這是詐騙,千萬要守住自己的銀行卡”。

對此,北京網安相關負責人提示,個人信息遭泄露后,公民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維權:—、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遭遇信息泄露的個人有權立即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二、個人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三、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

■記者手記

讓“一分錢的交易”也付出慘重代價

印象中,似乎身邊每個人都被廣告電話、垃圾郵件乃至詐騙信息“精準”騷擾過。所謂“精準營銷”、“大數據采集”、“點對點服務”,看似美好的商業模式,在現實中全物化為更準確與頻繁的廣告轟炸。

我們甚至能猜到自己的信息是怎么被泄露與傳播出去的。買了車險,從此各大保險公司會準時推銷續保。買了套房子,于是所有中介都共享了你的房產信息。生了個孩子,買母嬰產品的商家第一時間發來慰問。買過一檔理財品,資產信息就再也不是秘密。網購過商品,就成了所有同品類店家的“親”。

你的個人信息在網絡上被明碼標價肆意傳播,你接聽過無數騷擾電話、被迫瀏覽了無數廣告信息。在你生日那天,第一個送上祝福的通常不是朋友,而是各個銀行、中介與商家。你就這樣每天被人惦記著,被人消費著,被人傳播著,習以為常,乃至覺得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偶爾有幾個“倒霉蛋”,因為隱私泄露被“精準”詐騙至自殺,才會在社會上掀起一點風波。這次調查中,記者只要花800元就可以買到45000戶業主的信息,我們的個人信息竟然只值1分錢。

中國網絡通信從全面崛起至一路狂奔到現在的大數據時代,算是一個美好時代,但對個人隱私保護而言卻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變成了透明人。是時候重塑這叢林法則了,你可以去采集用戶的數據,但手段不能那么猥瑣;你可以利用我的數據,但我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你可以任性銷售我的數據,但風險要讓你難以承受。當下這個商業社會,缺乏對隱私的起碼尊重。只有代價高昂,才值得敬畏,違法成本過低,則法如兒戲。

我渴望有那么一天,或許我的隱私信息仍只值一分錢,但誰想掙這一分錢,都要準備付出慘重的代價。

■數據

網民平均每周收到騷擾電話21.3個、垃圾郵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條。

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人均133元,總體經濟損失約915億元。

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其中21%的網民認為非常嚴重;84%的網民親身感受到了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16%的網民無明顯感受。

網民認為最重要的個人信息是“網絡賬號和密碼”“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和“手機號碼”,占比都超過半數,分別為82%、80%、69%和65%。

在個人信息中,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網民的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

數據源自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

關鍵字:個人信息信息泄露

本文摘自:北京晨報

x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信息被分類別高價出售 掃一掃
分享本文到朋友圈
當前位置:安全行業動態 → 正文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信息被分類別高價出售

責任編輯:jackye 作者:張靜雅 |來源:企業網D1Net  2016-12-26 10:15:03 本文摘自:北京晨報

專家解析

泄露渠道:技術和流程被鉆漏洞

北京網安與360建立的全國首個警民合租網絡犯罪舉報平臺的首席反詐騙專家劉洋向北京晨報記者介紹,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的情況屢屢發生,且有大幅上漲趨勢。“尤其是精準詐騙案件多發。這些精準信息大多來源于網上的信息泄露,這對市民的財產安全有著很大的威脅”。

他總結,大體來說,信息泄露的可能性有兩種:一是技術方面,相關系統有漏洞,“黑客”非法攻擊獲得了相關隱私信息,最終被惡意利用完成了整個詐騙流程;二是在買家購物的流程中存在信息泄露,“其中每個環節都可能涉及內部人員私自賣掉或不經意泄露出去的風險,這種可能性很大,但需要通過對相關信息源頭做調查才能給出最終的結果”。

除了上述安全問題外,如此大規模網購訂單信息泄露,很大一部分信息是來源于商家的第三方軟件系統。“購物平臺內的大部分電商在處理大批量訂單時會使用第三方軟件來簡化倉庫管理、訂單管理、訂單打印等工作量,第三方服務廠商或研發人員也能接觸到用戶數據。”劉洋介紹,比如消費者從電商購買商品時,會收到短信確認,短信運營商就是第三方,一旦系統存在漏洞或基礎架構維護不到位,用戶信息也就泄露了。

專家提醒:謹慎使用公共WiFi

專家表示,外出的時候大多數人會選擇使用免費公共WiFi,但這并不是一件好事。網絡罪犯劫持公共網絡或設置假熱點,欺騙受害者登錄,這樣他們就可以刷卡密碼、信用卡號碼和個人信息,可以幫助他們清空自己的銀行賬戶。

此外,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上投簡歷的方式找工作,而簡歷中的個人信息一應俱全,有些公司在面試的時候會要求你填寫一份所謂的“個人信息表”,上面要你的家庭關系說明、父母名字、個人電話住址、畢業學校、證明人(甚至還有學校證明人),甚至身份證號。

專家稱,很多快遞單含有網購者的姓名、電話、住址,車票、機票上印有購票者姓名、身份證號,購物小票上也包含部分姓名、銀行卡號、消費記錄等信息。不經意扔掉或通過朋友圈曬圖,都可能導致個人信息泄露。最好不要將這些包含個人信息的車票、購物小票等在微博、微信上曬圖。身份證復印件上要寫明用途。

防范建議:凡事多核實不轉賬

“對于網絡詐騙的治理,關鍵要看運營商和銀行兩方面,必須要從源頭解決,他們要負起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劉洋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如果市民接到陌生電話,尤其是涉及到資金轉移的電話一定要保持警惕,對400開頭的電話也不可掉以輕心,“400開頭的號碼大多為企業提供給消費者咨詢的熱線電話,一般情況下不會用這個電話打出來”。此外,陌生的170開頭號碼也要注意,“這個號段的推銷、廣告、騷擾電話比例也比較高”。劉洋提醒,凡是詐騙電話,最終一個環節都是要求轉賬,“要求轉賬的時候就要明白這是詐騙,千萬要守住自己的銀行卡”。

對此,北京網安相關負責人提示,個人信息遭泄露后,公民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維權:—、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遭遇信息泄露的個人有權立即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有關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二、個人可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三、消費者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法律手段進一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要求侵權人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

■記者手記

讓“一分錢的交易”也付出慘重代價

印象中,似乎身邊每個人都被廣告電話、垃圾郵件乃至詐騙信息“精準”騷擾過。所謂“精準營銷”、“大數據采集”、“點對點服務”,看似美好的商業模式,在現實中全物化為更準確與頻繁的廣告轟炸。

我們甚至能猜到自己的信息是怎么被泄露與傳播出去的。買了車險,從此各大保險公司會準時推銷續保。買了套房子,于是所有中介都共享了你的房產信息。生了個孩子,買母嬰產品的商家第一時間發來慰問。買過一檔理財品,資產信息就再也不是秘密。網購過商品,就成了所有同品類店家的“親”。

你的個人信息在網絡上被明碼標價肆意傳播,你接聽過無數騷擾電話、被迫瀏覽了無數廣告信息。在你生日那天,第一個送上祝福的通常不是朋友,而是各個銀行、中介與商家。你就這樣每天被人惦記著,被人消費著,被人傳播著,習以為常,乃至覺得這就是生活的常態。偶爾有幾個“倒霉蛋”,因為隱私泄露被“精準”詐騙至自殺,才會在社會上掀起一點風波。這次調查中,記者只要花800元就可以買到45000戶業主的信息,我們的個人信息竟然只值1分錢。

中國網絡通信從全面崛起至一路狂奔到現在的大數據時代,算是一個美好時代,但對個人隱私保護而言卻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變成了透明人。是時候重塑這叢林法則了,你可以去采集用戶的數據,但手段不能那么猥瑣;你可以利用我的數據,但我要有知情權和選擇權;你可以任性銷售我的數據,但風險要讓你難以承受。當下這個商業社會,缺乏對隱私的起碼尊重。只有代價高昂,才值得敬畏,違法成本過低,則法如兒戲。

我渴望有那么一天,或許我的隱私信息仍只值一分錢,但誰想掙這一分錢,都要準備付出慘重的代價。

■數據

網民平均每周收到騷擾電話21.3個、垃圾郵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條。

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經濟損失人均133元,總體經濟損失約915億元。

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其中21%的網民認為非常嚴重;84%的網民親身感受到了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不良影響,16%的網民無明顯感受。

網民認為最重要的個人信息是“網絡賬號和密碼”“身份證號”“銀行卡號”和“手機號碼”,占比都超過半數,分別為82%、80%、69%和65%。

在個人信息中,72%的網民認為個人身份信息泄露情況最嚴重,包括網民的姓名、手機號、電子郵件、學歷、住址、身份證號碼等信息。

數據源自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

關鍵字:個人信息信息泄露

本文摘自:北京晨報

電子周刊
回到頂部

關于我們聯系我們版權聲明隱私條款廣告服務友情鏈接投稿中心招賢納士

企業網版權所有 ©2010-2024 京ICP備09108050號-6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49343號

^
  • <menuitem id="jw4sk"></menuitem>

    1. <form id="jw4sk"><tbody id="jw4sk"><dfn id="jw4sk"></dfn></tbody></for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昆明市| 兴业县| 丰城市| 陈巴尔虎旗| 定西市| 七台河市| 宁陕县| 景洪市| 舟曲县| 焦作市| 牙克石市| 大理市| 安仁县| 武汉市| 闻喜县| 仪陇县| 泗阳县| 常德市| 策勒县| 大丰市| 织金县| 大连市| 丰城市| 新郑市| 湟中县| 金坛市| 泰兴市| 玉山县| 宝丰县| 宣恩县| 肥东县| 漾濞| 安化县| 满洲里市| 平定县| 遂川县| 北海市| 略阳县| 武山县| 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