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本報推出“聚焦網絡安全月”欄目,介紹了一系列網絡安全領域的前沿技術,報道了一些網絡詐騙的典型案例,引發廣泛關注。
關注網絡安全,就是關注生活本身。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職業資格考試剛報名,賣“答案”的就來聯系;孩子還沒有出生,賣奶粉的就發來信息;新房尚未交付,就有搞裝潢的來電……人們驚訝于對方的“神通廣大”之余,也難免產生不安全感,總感覺“有雙眼睛隱在暗處窺視”。一些網絡詐騙案例的出現,更是讓人們意識到增強網絡安全品質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倘若沒有可靠的網絡安全,沒有對交易安全的足夠信心,人們怎敢隨意使用互聯網交流工具?哪能放心在網上銀行存轉財富?如何還敢在網購時寫下實名地址?安全感少一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就可能少十分。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國家的網絡安全保證能力,既體現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護航上,也反映在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上。
以往,人們總覺得網絡安全是一個互聯網技術問題,實際上它并非單純的技術問題那么簡單。其背后是公眾對增強自身安全感的渴望,是人們對提升公共安全品質的期盼,實質上是一種剛性的民生需求。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一根網線串起7億網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離不開互聯網的支撐,這個時候網絡安全本身就成了公共安全的一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民生訴求。
也要看到,網絡安全是信息化推進中出現的新問題,只能在發展的過程中用發展的方式加以解決。維護網絡安全,不能簡單地通過不上網、不共享、不互聯互通來保安全,或者片面強調建專網。相反,網絡對現實生活的改變是大勢所趨,我們應該主動去適應和對接它給中國乃至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變化”,積極找到克服不安全等衍生問題的路徑。
技術上的漏洞,可以通過技術創新的辦法去不斷破解;未經授權采集用戶信息等行為,需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去阻止;倒賣用戶數據的現象,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去有效遏制;電信、銀行、快遞等行業少數從業者的信息泄露行為,必須以更健全的制度去懲治和約束……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虛擬世界中的網絡行為同樣應受到現實法律的規范和約束。與此同時,社會的廣泛參與也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這種責任,體現在增強網絡安全意識,掌握科學的網絡安全觀,以及對網絡安全的自覺維護上。打今天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不斷涵養文明健康的網絡生活方式,不斷關心和助力網絡安全保障體系的確立,人人駐防,投鞭斷流,網絡安全這種民生剛需必將得到更大滿足,人們的安全感、幸福感也將獲得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