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我國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今年9月,量子通信的核心環節:密鑰(加密、解密的鑰匙)傳輸實驗,將搭乘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上天展開實驗。
這意味著,世界上第一封絕對不會被截、被破、被復制、只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密信,將要誕生。
為什么要發量子衛星?
開展保密通信實驗
在衛星界,一般大衛星都至少上噸,量子通信衛星在塊頭上,算是秀氣的小衛星,只有640公斤。它有點像人類中一些出類拔萃的小個子奇才,在實現天、地光學設備對準之后,這顆量子衛星將執行的一個主要任務:天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
傳統的通信加密和傳輸安全,都是依賴于復雜的算法。說白了,是欺負計算機來不及算出所有的可能。
比如,為了對一個400位的阿拉伯數字進行因子分解,目前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將耗時上百億年;所以,現在的數字密碼體系是安全的。
可是,目前全世界都盯著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一旦出現具有相同時鐘脈沖速度的量子計算機,只需大約1分鐘便可計算完畢。
即便是再高級的保密通信,只要是通過當前的電話線、無線電、光纖等手段,都會面臨被破譯和竊聽的可能。在計算能力兇猛的量子計算機面前,傳統傳輸的密件,就像在裸奔一樣。
所以科學家要嘗試量子通信,由量子來押鏢這趟信息傳輸的征程。因為通俗地說,它傳輸的是光粒子,而不是數字。
量子衛星為啥能保證密碼
不被破解、復制
今年9月將發射升空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會攜帶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的一個項目載荷(衛星平臺所攜帶的儀器和設備):天地量子密鑰傳輸實驗。
這一系統用于驗證量子密鑰分發的核心環節,實現量子密鑰的天地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人和英國人成功破譯了德國著名的“恩格瑪”密碼,盟軍由此得知了德國的許多重大軍事行動;美軍破譯日本的高級密碼——“紫密”,從而擊斃了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一舉扭轉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被動局面。
這些都是人類歷史上,密碼攻防戰中的典型戰例。當然在量子通信傳輸加入保密界后,格局就不一樣了。
天宮二號上將要進行的這場實驗,是在密鑰的信道上,天地間傳輸密鑰。
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軌道上,天宮二號相對于地球的轉速,達到7.9公里/秒,天地密鑰傳輸就相當于在這樣的速度下,天上的一粒光子“拿著手電”,準確地發射激光找到地球基站上的一粒光子,點對點地進行直線傳輸。
浙江大學一位科學家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光量子的物理特性,決定了這種傳輸方式的絕對安全。
“單光子不可被分割、測量。”
有一種截鏢方式,是直接打劫。但是如果在天上光子打向地面的過程中,被劫了,那么地面上就一定無法再接受到這粒光量子了,這會讓接收方及時警惕情報已被盜。
“同時,量子態不可復制。”
還有一種情報截取手段,是暗度陳倉、復制情報。但是處于量子態的粒子,一旦被復制,原來的粒子也就毀了。這保證了信息不可被竊聽。
“量子通信方式,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以及數字簽名等的無條件安全,可從根本上、永久性解決信息安全問題。”
所以這是“一把”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秘密鑰匙。
將來還有一張
量子通信網
據新華社的解讀,科學實驗的目標,是最終打造一張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
在衛星成功進行多項實驗后,天地一體化量子科學實驗系統將投入正式運行。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透露,“京滬干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干網工程,預計今年下半年交付。
這一工程將構建千公里級高可信、可擴展、軍民融合的廣域光纖量子通信網絡,建成大尺度量子通信技術驗證、應用研究和應用示范平臺。結合量子衛星和京滬干線,將初步構建我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體系。
據了解,我國還將陸續發射多顆量子衛星,力爭在2030年前后率先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絡。
這張網絡,是由一連串環繞全球、相互糾纏的粒子組成的。這樣的網絡,能讓人們安全地共享密鑰,并且可以確鑿無疑地發現竊聽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