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還在,可是錢卻沒了。今年年初被人用補卡方式騙走20萬元人民幣的上海朱先生起訴中國聯通一案于近日在上海市浦東法院開庭。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庭審中中國聯通方面承認工作疏忽,但其在調解中提出最多補償2萬元人民幣。
實際上,近年來這種“補卡截碼”的詐騙方式并不少見。5月初,一位首都航空的空姐在微博上稱,因為手機卡遭他人復制,自己銀行卡里損失了15萬元。五花八門的新興通訊網絡詐騙手段挑動著公眾的神經,盡管大家的警惕性日益提高,但仍防不勝防。那么,此案件中朱先生20萬元人民幣不翼而飛究竟是誰之過?
原告朱先生認為,被告方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在犯罪嫌疑人使用虛假身份證的情況下為其補辦了自己的手機卡,并向其發送了招商銀行網上銀行登錄與轉賬所需的驗證碼,向他人提供了本應提供給自己的服務,是中國聯通之過。中國聯通公司律師則認為,要實現朱先生的招商銀行網銀轉賬不僅需要短信驗證碼,還需要登錄密碼與支付密碼,是朱先生自己登錄密碼與支付密碼泄漏才導致錢被轉走。
“信息泄露”儼然成為此案件的重要角色。中國互聯網協會近日發布的《2015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顯示,近八成網民個人身份信息被泄露過,逾六成網民個人網上活動信息被泄露過,網民因個人信息泄露、垃圾信息、詐騙信息等現象導致損失約805億元人民幣。
自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底,工信部組織電信企業對14萬余個涉及通訊信息詐騙等犯罪的電話號碼進行了快速關停。另外,從今年5月3日至9月,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組織全國公安機關網安部門,集中開展涉網絡詐騙等多發性犯罪網絡服務平臺專項整治。只是,信息安全情勢之嚴峻,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境地。政府部門專項行動,盡管讓公眾得到些許慰藉,但也同時引發大家更深的擔憂,那些信息犯罪團伙或許能暫時隱匿,但整治之后會不會變本加厲?
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層出不窮背后是什么原因使然?據統計,目前,有將近40部法律、30多部法規、將近200部規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數量多并不見得力量大,中國軟件開發聯盟網站曾泄露600多萬條個人信息,但是,處罰僅僅是行政警告而已。
相關專家指出,與現實的安全風險、公眾的滿意程度比,這種“加固”還需要提速增效。這就包括,加快相關法律條例的研究跟進、系統配套,加強相關部門的“握指成拳”協調共治,進一步明確運營商、銀行、電商等的權責,提高對信息泄密者的處罰成本,切實保障個人信息、展開依法維權。
因此,個人信息安全,不能止于打“補丁”。需要從根本上完善法律法規,為查處侵害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行為提供有力法律支撐,才是長效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基礎,才能避免和減少類似補卡詐騙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