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您最近需要辦理貸款業務嗎?我們公司主營無抵押、信用貸款業務”
“張先生,您要買家具嗎?店里剛到了幾款新產品。”
“林先生,您好,給您推薦幾款近期行情比較好的股票。”
近日,不少網友爆料稱,時常接到一些電話,對方連自己什么時候買的房子、裝沒裝修都知道。“有的直接能叫出我全名,連家住哪里都知道。”不少網友表達了類似的苦惱。
警方也表示,目前,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和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持續爆發,由此滋生的敲詐勒索、網絡詐騙等犯罪頻發,社會危害嚴重。
近八成受訪者信息曾被泄露
針對“個人信息泄露”的諸多問題,記者開展了線上調查,收到了276個調查樣本。近八成參與調查的網民表示,自己曾遇到過或者懷疑自己個人信息遭泄露,有91.34%認為自己有可能是在網站注冊過程中泄露了個人信息;有24.41%表示會通過司法途徑進行維權,55.07%表示對我國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一無所知。
福建籍的張先生現居湖北武漢,最近一件事讓他煩透了心。這段時間,他平均每天都會接到一到兩個騷擾電話,他懷疑與此前自己注冊的多個手機APP有關系,正考慮是否換個手機號。
與張先生有著相似經歷的網友不在少數。
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5》顯示,78.2%的網民個人信息被泄露過,63.4%的網民個人網上活動信息被泄露過。2014年7月底到2015年7月底,中國網民因為垃圾信息、詐騙信息和個人信息泄露等現象導致的經濟損失達805億元,超過4500萬人平均損失1000元,個人信息泄露不僅影響公民網絡空間生存秩序,還影響公民個人人身財產安全。
公安部第三研究所信息網絡安全技術領域首席科學家金波分析,目前,造成個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黑客竊取網絡賬戶密碼、用戶自己無意識泄露以及知情內部人員的泄露或販賣。
“一些不法分子通過非法手段很容易就能購買到個人信息。”多年從事打擊網絡電信詐騙犯罪、泉州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一大隊隊長陳宗慶說,之前打擊過一個倒賣個人信息的案件,一條個人信息從賣家層層賣出,一條信息可賣2—3元,還可以同時賣給不同買家,牟取暴利。
記者也從多個信息源獲悉,以信用貸款行業為例,公司都有專門從事電銷的業務員,這些業務員只需花200元到500元不等的價格就可以買到一些含有個人信息的“名單”。
記者也拿到了一份這樣的名單,上面包含姓名、住址、電話、出生年月等。“花高價買的名單,信息會更全,包括房產、車子等情況,名單購買的渠道也很多,一般都有些固定的聯系人。”一位內部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專家呼吁加快立法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呼吁,應該盡快制定《個人信息法》,對個人信息進行有效管理,讓泄露或出賣者受到法律懲罰。
針對互聯網信息泄露等現象,公安部十一局總工程師郭啟全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相關企業和部門應該建立與工信等部門的協作配合機制,嚴厲打擊網絡攻擊、竊取販賣大數據及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應加強對互聯網安全的監管;此外還應該加強互聯網安全防范,加強網絡安全機構、隊伍建設,提高互聯網安全隊伍的能力和水平。
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丁兆增認為,目前我國的多部法律都有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相關條文,從民法來看,主要涉及到侵犯個人隱私的問題,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進行刑事訴訟。
丁兆增建議,從頂層設計角度看,針對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專門立法,有利于增強個人信息安全的關注度,對司法部門也有引導和規范作用,希望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能夠盡快出臺。
另據了解,在中國首部網絡安全法草案中,網絡信息安全保護已被置于重要地位。根據草案,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公民個人信息,應當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經被收集者同意,且應公開收集、使用規則;對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必須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警方也提醒廣大網民,對個人重大信息的使用要慎之又慎,時刻保持警覺,注意防失密、防騙密、防竊密,努力做到萬無一失。
廈門市反詐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受到不法侵害后,要注意好相關證據資料,盡快撥打110或到當地公安機關報案,全力配合公安機關做好調查取證、查詢凍結、快速止付等工作,公安機關將盡最大努力為受害群眾挽回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