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安全專家,F-Secure首席研究官Mikko Hypponen(@Mikko)建設了一個惡意軟件在線博物館,詳盡收錄了上個世紀80、90年代的重要惡意軟件程序,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病毒軟件。這些病毒軟件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發作后會顯示信息或者動畫,宣告電腦已經被惡意軟件占領。
隨著新世紀互聯網的快速崛起,惡意軟件的動機、機制、行為模式和功能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惡意軟件更多是作為黑客或網絡犯罪集團發起高級針對性攻擊的一種輔助手段,或者作為僵尸網絡的投放器。惡意軟件的開發、交易和使用都已經產業化(例如小米手機和聯想筆記本電腦中預裝的惡意軟件),惡意軟件的重點攻擊對象也從PC轉向了移動設備和物聯網設備。傳統意義上的病毒,無論是作為路邊炸彈、生化臟彈亦或炫技的煙花彈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時。
正如了解美國西部文化不能不知道“比利小子”一樣,惡意軟件博物館的意義在于,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過去三十年那些讓人談虎色變的“明星”病毒,親身體驗那些招牌式的“中招”信息,對惡意軟件的行為模式進行直觀的比較認知,從而進一步提升個人信息安全知識和信息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