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就是一套完整的聚合體,”明尼蘇達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Andrew Chen指出。“其在起步階段顯示出強大的力量,而后帶來極為誘人的發展前景,但最后卻又引發相當可怕的潛在隱患。”是的,我們幾乎無法對Chen博士的觀點做出批駁。互聯網確實就這樣一路走來,而且相信會在2016年給我們帶來更多安全威脅。下面一起來看具體理由。
1: 由國家支持的網絡間諜活動將進一步升級
由20位網絡防御專家撰寫并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塔林手冊》將網絡間諜活動定義為“一種以隱秘或者身份偽造手段實現的、利用網絡功能進行信息收集并借此向對方傳達既定意圖的行為。”
而在2016年,將有更多與間諜活動相關的事件出現,而由國家發起的監控行為將指向世界上的每一位居民。借此收集到的數據將被用于實現經濟優勢并作為地緣政治沖突當中的數字化武器。
2:政府將加強面向企業的信息調查要求
雖然已經被認定無效,但美歐之間達成的安全港協議已經產生了實際影響。根據歐盟商務網站的報道,“愛爾蘭的最高法院已經下令要求愛爾蘭數據保護專員檢查Facebook用戶數據是否會被從歐洲傳輸至美國。”
政府方面將要求各企業繼續上交各類敏感信息,這將導致企業不知道該信任誰以及遵循哪些監管要求。
3:各國將進一步控制本國境內的互聯網信息
隨著信任水平的持續下降,專家們建議各個國家都應該嘗試對本國境內的互聯網邊界進行控制。Discern Analytics公司執行董事兼斯坦福大學咨詢副教授Paul Saffo寫道,“全球互聯網的巴爾干化傾向將繼續帶來新的不確定性壓力。各國政府也將更加積極地阻止民眾訪問不受歡迎的站點。”
4:在安全領域,大數據與分析恐怕幫不上什么忙
大數據與分析在邁向安全領域的道路上走得相當遲緩,而且已經有專家對此提出質疑。“很多企業正在盲目相信大數據,并根據錯誤的或者并不完整的數據集指導自身進行戰略決策,”ISF全球副總裁Steve Durbin在接受采訪時指出。“要避免這一問題,我們應該首先對大數據分析在信息安全問題方面的應用制定出一份宏觀圖景。”
作為其觀點的補充,Gartner公司研究副總裁Anton Chuvakin博士指出,“不要將太多精力投入到大數據方面,特別是考慮到相關投資幾乎很難帶來顯著回報——事實上,目前對于大數據技術‘回報’的具體概念甚至還存在爭議。”
5:移動應用將成為攻擊者們的主要目標
移動應用正成為攻擊者們的主要目標;Ponemon協會則希望通過調查驗證其具體理由。“在調查涉及的超過400家企業——其中近40%屬于全球財富五百強企業——當中,近40%表示他們并不會對移動應用代碼進行掃描以檢測安全漏洞,這就意味著為攻擊者們保留了一道直通敏感用戶、企業與客戶數據的大道,”Larry Ponemon博士解釋稱。“目前只有不到一半企業會對自身開發的移動應用進行安全性檢測,而且33%的受訪企業從未對應用進行過檢測。”
而且這種狀況恐怕在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改善。
6:加密現在與未來都已經不足以對攻擊者構成威懾
在過去幾個月當中,政府執法部門已經強制要求各加密軟件為其提供后門。正如大家所預料,安全專家們對此發起反擊并似乎已經取得了主動權。然而也有些觀察人士認為勝負還未揭曉,也許這一切都只是妥協之后放出的煙幕彈。
Andy Greenberg在《連線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企業并不需要加密后門來侵入你的iPhone》的文章,其中采訪了幾位安全專家,詢問在軟件當中添加后門是否必要。“雖然過去幾年當中聯邦調查局一直在強調這種作法的必要性,但實際情況并不像他們所描述的樣子,”ACLU(即美國公民自由聯盟)首席技術專家Chris Soghoian在采訪中表示。“技術企業為我們提供的方案只能夠保護我們的筆記本電腦免受竊賊的入侵。這類產品在設計思路上根本沒打算阻止政府部門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從個人設備中獲取數據。”
7:物聯網安全問題將愈發凸顯
物聯網設備的沖擊正在到來,雖然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認為短期之內針對物聯網的攻擊活動還不會廣泛出現。大多數此類攻擊很可能來自‘白帽’黑客,主要用于報告安全漏洞并進行概念驗證,”Michael Fimin在Netwrix社區專欄當中寫道。
那么在2016年當中實際攻擊是否會出現,特別是考慮到惡意人士有可能拜讀了John Dixon的《誰會率先重視物聯網安全?》一文
“如果目前的技術巨頭們都不會率先重視物聯網安全,那么這方面責任恐怕只能依賴于初創企業了,而目前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也確實催生了很多此類供應商,”Dixon指出。“Gartner公司預計截至2017年,全球范圍內的物聯網產品及服務項目將有近半由誕生時間不超過三年的年輕企業負責開發。除此之外,雖然一部分初創企業確實擁有強大的技術專長,但大多數此類廠商都缺乏必要的知識或者能力實現安全保障。”
8:市場需要更多“認證”安全專家
當談到安全問題時,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最出色的防御者往往正是那些攻擊活動發起者。而目前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市場上嚴重缺少技能出眾的合格防御者。不過除此之外,還有更為緊迫的問題等待解決。根據ISF全球副總裁Steve Durbin所言,目前擁有認證的安全專家完全供不應求。這種狀況在2016年仍然無法得到改善,這將導致各企業與政府機構不得不拿出更具吸引力的條件招徠具備相應資質的從業人才。
9:安全問題對于新生一代而言沒那么重要
從趨勢角度來看,新生一代對于安全性與隱私性的重視程度并不像其長輩那么敏感。舉例來說,根據Ricoh公司研究員Ben Rossi發布的調查結果,約有30%的新生一代人對信息共享機制匱乏與企業控制BYOD的作法表示反感。好吧,也許未來終有一天人們會適應自身受到監控的狀況,不過2016年還為時過早。
10:對便利性的要求仍然高于隱私與安全保障
很多從業人士都在探討便利性與隱私及安全保障之間的沖突。思科系統公司研究員Fred Baker就此發言稱,“在安全與隱私問題方面需要做出重要的方法性改進,但威脅仍將持續存在,這是因為人類的本性始終沒有改變——總有一定比例的人樂于傷害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