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不掉,刪不了,有時還不請自來。
相信很多網友在面對手機屏幕上眼花繚亂的APP時,都有這樣的感受;更糟糕的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除了ROOT之外沒有選擇,但ROOT之后,有些手機就不在保修范圍了。
網友們的期盼和呼吁,終于迎來政府部門的關注。前天,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其官網發布信息,對《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APP)預置和分發管理暫行規定》開始公開征求意見,開始規范手機APP預裝與分發市場。
工信部在《規定》之中要求,手機生產商和相關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不得調用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終端功能、強行捆綁推廣無關應用軟件;未經明示且經用戶同意,不得實施擅自收集使用用戶個人信息、強制開啟應用軟件、違規發送商業性電子信息等侵害用戶合法權益和危害網絡安全的行為。
《規定》還特別強調,手機生產商和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確保除基本功能軟件外的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可卸載,手機中附屬于這些可卸載軟件的資源文件、配置文件和用戶數據文件等也能被方便卸載和刪除;同時,要確保已卸載的預置軟件在移動智能終端操作系統升級時不被強行恢復。
按理說,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APP)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的確是個好東西。比方說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現在很多人已經離不開它。但也有不少APP搞得人心煩意亂,刪不掉,卸不了,成為了黏在用戶手機上的“牛皮癬”。
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APP不能卸載,并強制安裝的背后都有著深刻的利益關系。眾所周知,現在的智能手機價格已經被壓到很低,手機廠商們的盈利方式也被迫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賣產品的硬件公司搖身一變成了賣用戶人頭的互聯網公司。以某知名廠商為例,其賣一部手機可能賺不到幾個錢,但每部手機里面亂七八糟的應用預裝所帶來的收入,可能就超過了硬件產品的利潤。
其實,手機原廠廠商在出貨的時候,基本上沒有惡意軟件,頂多也就是預裝諸如輸入法、瀏覽器、滴滴打車、美團這樣的一些大眾類應用。但在手機漫長的線下銷售渠道中,刷機商開始見縫插針,根據相關媒體報道,刷機商和軟件商通常使用“包機”和“刷機”兩種合作模式,前者將軟件置入系統層,且不可卸載,每部可獲得3元利潤,后者則置換整個手機系統,做到有一半預裝軟件都留在系統層,被刷過的手機無論激活與否,渠道商都可以獲得每部10元的利潤。